央广网北京11月22日消息(记者 李迪)两年前,公募基金火“出圈”,市场上诞生了数十只百亿基金,不少基金经理也被捧上神坛。如今,这些百亿基金却未能抵御震荡市考验,多只基金的亏损幅度甚至超过20%。

探讨百亿基金巨亏困境的成因时,除市场因素外,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记者调查发现,在市场情绪高涨时,部分基金公司会选择忽视风险大举募资,这也是造成百亿基金如今困境的因素之一。

爆款基金坠入“规模陷阱”

最多巨亏44%

一只基金规模过大时,往往比较难实现优异业绩,这就是基金行业所面临的“规模陷阱”。

2020年及2021年初,公募基金行业迎来申购热潮,偏股主动型基金最受热捧,大量百亿基金诞生。

据Wind数据,2020年初至2021年一季度末的15个月时间里,各家公募基金成立了39只发行总规模超百亿偏股主动型基金(按基金成立日计算,各类份额合并计算)。

这15个月里诞生的“百亿爆款”偏股主动型基金数量,已经基本相当于过去20年诞生的“百亿爆款”偏股主动型基金数量总和。

Wind数据显示,2000年初至2019年末的20年时间里,公募基金行业总共才诞生了40只百亿偏股主动型基金(仅统计发行时规模便超过百亿的基金,规模在发行后才涨破百亿的基金未纳入统计)。

那15个月的时间里,“百亿爆款”一时风光无限,明星基金经理也被捧上神坛,部分基民甚至产生了“买爆款追明星准没错的”的欠理性投资理念。

而这些在市场相对高位和情绪相对高位发行的基金,日后的回报表现却整体欠佳。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16日,于2020年初至2021年一季度末成立的39只“百亿爆款”偏股主动型基金中,32只成立以来收益为负,占比超8成;17只成立以来亏损超20%,占比超4成;5只成立以来亏损超30%,占比超1成。

上述基金中,鹏华创新未来成立以来亏损最多。Wind数据显示,该基金是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成立于2020年9月,基金经理为王宗合,发行总份额达120亿。截至今年11月16日,该基金成立以来回报为-44.36%。

不仅收益全线告负,上述基金中还有大量基金跑输基准。Wind数据显示,上述39只基金中,共有23只基金跑输基准,占比近6成;其中,11只基金跑输基准超10个百分点,占比超两成。

业绩整体不佳也导致上述“百亿”基金面临规模大幅缩水的困境,甚至超8成已规模腰斩。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上述39只爆款基金中,32只基金的规模与成立时相比缩水超50%,占比超8成;18只缩水超70%,占比近5成。

部分公募过度重视“冲规模”

未充分践行投资者权益保护责任

市场震荡之下,百亿基金大幅亏损,顶流基金经理光环不再,而基民更是直接“受伤”。

对于目前百亿基金巨亏的困境,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基金公司需要承担一定责任。

有受访者对记者表示,部分公募基金公司利用当时市场的狂热情绪去“冲规模”,而忽视了市场相对高点大举发行基金的风险。在市场相对高点为“冲规模”而忽视风险,其实意味着基金公司并没有真正尽到保护基民利益的责任。

北京一中型公募渠道部人士指出,“ 2020年底和2021年初的时候,市场都比较狂热,不少公募都抓住时间迅速募资‘冲规模’。但是在市场高点和情绪高点募集并成立的产品,确实风险比较高。如今,这些风险的暴露需要基民去承担,这值得行业深思。”

“很多公募还会利用旗下知名基金经理的明显效应来做营销,这也会导致一些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猛涨。一方面大量资金在市场相对高点入市会承受更多波动,另一方面基金经理未必有能力管理更大规模的资金,这均会导致基民承受更多风险。”上述人士补充说。

一大型券商基金投顾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普通基民的择时能力是不足的。而基金公司在某一时点进行大规模的基金新发和持续营销,其实就是在推动投资者在那一时点进行‘择时’。通常,市场情绪狂热的时候,募资更容易,但投资风险更高。公募如果在狂热期大举发行新基金,其实是将大量买入新基金的投资者推向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择时时点。如此操作虽然能更快地实现规模扩张,但未必真正尽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责任。”

那如果一家公募主动控制新发基金的规模,是不是就是为投资者负责了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未必如此。

深圳一中型公募营销策划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市场认购热情过于高涨时,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发行有时会设定募集上限。这主要是由于一只基金如果规模过大,在‘双十规定’的限制下,业绩会不好做,容易跑输同行。但控制新基金发行的规模并不影响基金公司在狂热期更募资。有时,新发基金如果因为设定了募集上限而出现了比例配售状况,基金公司反而可以将这当成一种营销工具,呼吁没买够新基金的投资者去买这只基金经理的老基金。”

该人士还对记者强调,有时,对明星基金经理的旗舰基金开启限购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对明星基金开启限购时,基金公司往往会宣传自己在牛市中抵住诱惑,主动控制规模。但实际上,与渠道沟通时,基金公司可能也把这个举动当成了营销工具,来要求渠道方面引导投资者去买这个基金经理的其他基金。有时,一个基金经理要新发基金的时候,公司为保证新基金的销量,有时也会通过限购老基金来营造购买的紧迫感。”该人士如是说。

深究原因:

规模压力催生浮躁心态

短视行为是表象,浮躁心态才是核心。

记者调查发现,在当时的市场狂热期,部分公募基金公司中存在一种不够负责的短视心态,即“莫问后市,但求募资”的心态。

“甭管后市如何,先把钱募到再说,这是当时在一些基金公司中存在的一种心态。当时市场的情绪已经十分高涨,而市场经过2020年前期的上涨,新能源等热门板块估值已经很高了,市场其实对于后市走势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对后市能否上涨也存在疑问,但在市场情绪裹挟下又不想错过当时的规模扩张机会。于是许多公募都选择先将资金募到再说。即使后续市场出现较大风险,反正公募基金以相对收益为标准进行考核,只要能跑赢同行,也就算说得过去。”一从业十年以上的资深基金经理如是说。

深究浮躁心态产生的原因,多位受访者给出了不同答案。整体来看,主要可以归结为盈利压力、同行比较、高管战略等方面的因素。

第一,公募基金要盈利就要规模扩张,而规模增长的压力往往会催生一些短视心态。沪上一中型公募电商部人士直言,相对于业绩优异,有些基金公司更看重规模增长。“公募基金公司的核心KPI是规模,而不是业绩。许多规模很大的基金大厂,拉长周期来看业绩未必很好,但这并不影响其打出名气并持续盈利。毕竟,规模更大的公司,能掌握更多的渠道资源和宣传资源,将业绩包装得更好点也不是难事。”

第二,同行规模都在迅速增长时,没实现规模增长就会被视为落后,这种同行比较压力往往会令人忽视风险。北京一中型公募的总经理助理表示,“在市场狂热期,同行的其他公募都在规模扩张,当时公募就是处于‘不进则退’的状况。如果不扩张,在市场的比较中就会被视为落后,股东会给压力,高管也会给压力。在这种时候,一家基金公司往往顾不得后面是不是会承担多少风险,往往只想着完成今年的增长任务再说。”

第三,基金公司高管的KPI是利润和规模,而基金经理的KPI才是业绩。由于自己不直接对业绩负责,基金公司高管为冲规模有时会忽视未来业绩的风险,这也使得部分公募基金选择在市场相对高点时忽视风险大举募资。

一小型公募的新锐基金经理指出,“当公募基金公司的高管做出‘冲规模’的选择时,由于级别压制,基金经理往往也只能接受。因为对业绩直接负责的不是基金公司高管,而是基金经理。即使因为高点集中发行基金而业绩较差,基金公司高管也可以甩锅给基金经理,而高管自己往往不会被直接追责。对于投资者来讲,他们也往往只记得给自己亏钱的基金经理,而不会记得一家公司的高管是谁。”

谈及对这种浮躁心态的看法时,部分受访人士表示,这种心态的诞生与行业历史、分配机制、市场环境等等因素有关。

上述新锐基金经理也指出,“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历史并不长,对于公募基金在监管范围内进行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大家应持有包容的态度,太过求全责备反而容易扼杀行业活力。”

编辑:万玉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