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30日消息(记者于琦 张圣琪)近年来,我国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凸显。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强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进一步强调了消费复苏对于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的重要作用。

2023年脚步渐近,多位专家分析认为,2023年,总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将是结构性亮点。只有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才能保证经济循环顺畅和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多措并举提振消费信心

“尽管消费增长面临很多困难,受到一些短期冲击,但是消费持续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是不会改变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大鹏分析,“在全球经济复苏态势不稳甚至部分经济体可能陷入新一轮衰退的背景下,国内消费复苏将进一步激发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强大活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同时通过扩大进口带动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外循环相互促进,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我国有14亿人口,内需市场规模庞大,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规模也比较大,但消费潜力仍未充分挖掘。”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赵伟指出,“随着居民储蓄率的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潜力较大,居民消费修复将有效国内大循环畅通,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为提振消费信心,加快消费市场回暖,近期,多地陆续推出各种促消费活动,为人们端上丰富多彩的“消费大餐”。据不完全统计,12月以来,已有超过40个城市宣布发放消费券,覆盖汽车、餐饮、运动等多个领域。

例如,贵州省商务厅开展了年货节活动,并于2022年12月25日至2023年1月10日期间面向全国消费者发放200万贵州消费券。12月28日,郑州市“双节”促消费活动正式启动,郑州各级财政直接投入资金将达到2.5亿元,商务领域的促消费活动涉及五大板块,主要形式是向广大市民发放各种消费券。在冰雪运动消费旺季到来之际,湖北省于12月20日、12月21日开始在全省投放体育消费券。

“发放‘消费券’,是地方政府撬动居民消费热情的重要举措,对于消费需求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告诉央广网记者,“根据过往地方政府发行消费券对消费拉动的经验数据,一般乘数在3-4倍左右,即100元的消费券,可以带来300-400元的消费额。”

促消费政策有望加码

随着各地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朝着促消费、扩内需的方向持续加力,稳经济政策效果正逐步显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615亿元。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190亿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近期,促消费的政策正持续加码,相关文件陆续发布。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两份文件围绕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等提出了具体举措。

商务部也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恢复和扩大消费,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疫情防控进一步优化,中央将把发展重点放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以及‘提振市场信心’上,经济表现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好转”,王静文预计,2023年GDP同比增长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同比增长9.0%左右。

王静文分析,从消费支撑因素看,一是消费场景逐渐修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逐步优化,经济社会运行将会重回正常状态,线下接触型、聚集性消费将会逐渐修复。二是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稳增长政策持续支持和防疫政策渐进退出背景下,经济将实现温和复苏,带动就业扩大和居民收入增加,从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针对如何推动2023年消费,赵伟建议称,可以创造质量的消费场景,拉动居民消费。“比如说,减少购车限制、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撬动农村居民的用车需求;鼓励地方政府开展直播带货,带动当地农产品、以及特产等,借助网络平台,联通供需两端,打开销路;鼓励地方政府支持大型商场、电商平台等以打折、补贴、直播间抢货等方式开展家电以旧换新、绿色家电等电子产品促销活动;拉动线下餐饮业恢复,给餐饮企业租赁、融资、收费等方面补贴,推动餐饮业以及夜市恢复,并鼓励机关干部带头自费进店就餐,提振餐饮企业消费信心。”赵伟表示。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持续增强消费能力,关键是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老百姓“钱袋子”鼓,消费底气才更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近期表示,针对这几年受疫情影响,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存钱避险倾向上升的情况,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适当增加消费信贷。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目前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55.9%。要增加收入必须稳定和扩大就业,特别是体制外众多劳动者的就业,公共工程和企业绝不能再拖欠农民工和劳动者的工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居民净收入占16.8%,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和城市居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为其创造公平竞争、正常有序的营商环境。

赵伟建议,我国可加大中央向地方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倡议地方政府征集各市前200户劳动密集型企业和100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项目目录,对进入该目录的企业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并对不同资产规模、就业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不同规模的贷款贴息,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企业新建项目、吸纳就业。

王静文也表示,就业和消费具有密切的联动效应。只有保持就业稳定,居民才有持续的收入来源,进而才有消费能力,这又要求稳住市场主体。下一阶段,要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进而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从而助力消费复苏。

编辑:杨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