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9日消息(记者 杨柳青)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1-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560.9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下同),折合1780.8亿美元,增长12.2%。这意味着,2022年前11个月,我国引资规模已超2021年全年11493.6亿元水平。面对世界经济衰退、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引资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展现出中国经济的独特吸引力与活力。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2023年,中国对外开放还将有哪些新举措?外资企业如何看待2023年的中国经济和营商环境?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2022年中国吸引外资成绩单亮眼

“2022年引进外资方面的进展,不仅仅是实现了量的扩张,还实现了质的提升,2022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1.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58.8%,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3.5%。”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金砖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飞彪向央广网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2022年中国吸引外资还实现了深度的拓展。外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2022年实施的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分别缩减至31条和27条,压缩了6.1%和10%;鼓励投资项目越来越多,2022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与2020年版相比,鼓励条目增加近20%;开放平台相继扩围,增设29个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60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

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良好环境。徐飞彪认为,2022年,我国对外开放的三方面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2010年我国履行完加入世贸组织的降税承诺后,近年来多次自主降税,主动扩大进口,创造性搭建进口博览会等进口平台。目前全国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5%,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近。

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入“攻关期”,2022年前10个月,180多项自由贸易港政策文件落地,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中国以此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各地区各领域开放。

三是加速与外部经济融合。中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推动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大型区域贸易安排。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22年前11个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5万余列,已超去年全年总和。

2023年现代服务业开放将是重头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徐飞彪表示,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全方位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开放,成果丰硕。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服务业是重要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其根植于现代高科技,包括网络通讯、数字技术等,经济生产和民众生活都不可缺少。因此,根据开放的规律与逻辑,要提升开放水平,下一步的开放重点必然是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则是重中之重。”

在徐飞彪看来,目前服务业开放度相对较低,而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服务业开放,意味着占经济比重最大的部分也开放,对促进经济开放发展意义重大。另外,随着产业的演进,在当前制造业与服务业越来越融为一体,相互间界线越来越模糊,制造业的开放,要求服务业跟进开放,这是产业发展的要求。

那么,未来应如何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

近日,国务院批准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等6个城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至此,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增至11个。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称,“在现有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示范‘1+4’格局的基础上,将6个城市纳入试点,对完善试点示范布局、引领带动全国服务业开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认为,要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和我国第一个试点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海南自贸港为依托,加快落实服务贸易开放的相关举措,落实好准入也要准营。结合北京服贸会、上海进博会、广交会和海南国际消费博览会等主要展会平台,加快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当中的比重。

张建平还指出,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加快国内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外资企业的资产,鼓励外资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参予标准的制定,不断增强外资在中国投资兴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同时,也为我国企业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空间,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通过内外资企业同台竞技和公平竞争,要更大力度促进外资存量、扩增量,培育国际经贸合作新增长点,着力提升国际大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金融开放有望进一步深入

近年以来,金融市场“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提速,高水平开放动作频、信号密、成果多。

路博迈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颂告诉央广网记者,全球化是一种趋势,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吸引外资来华投资是必然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化机构,开始参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为中国投资者提供全球市场的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国内投资者的差异化投资需求。从行业来说,参与机构越多样,市场的开放性、融合性就会更好,投资者会因此而受益。

富达基金总经理黄小薏在采访中告诉央广网记者,富达进入中国近二十年,全面见证了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开放的进程。首先是取消外资基金公司持股比例限制,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举措。二是更多便利外资投资的工具推出,QFII、股票以及债券投资的互联互通机制、跨境理财通等,极大地方便了外资多渠道持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三是中国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进程,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推动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3年,黄小薏表示,中国资本市场在双向开放中不断成长壮大,大门越开越宽,中国持续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制度型开放。在外资准入的其他领域,期待更多利好政策,提高便利性和灵活度,让外资机构更好地融入中国资本市场。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在金融市场层面,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关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进一步扩大境外投资者在中国市场上的投资范围以及领域,进一步增强人民币资产对全球资金的吸附能力。一方面让全世界更好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另一方面提升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资产配置当中的作用,进一步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曾刚称,“进一步有序扩大外资的投资规模,同时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的便利化程度,是金融市场开放下一步的重点方向。”

编辑:于琦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