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2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交通的智慧程度,关系着人们的日常出行体验。由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主办的首届“数智交通+智慧养护”高端论坛今天(2日)举行。专家透露,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养护等方面应用了大量新技术,让道路“开口说话”,也让智慧交通建设更进一步。

 

提到智慧交通,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动驾驶。我国自动驾驶的发展方向以车路协同为主,路的智能程度非常重要。目前,我国一些高速公路正在智慧化改造。中咨泰克交通工程集团董事长谭小刚说,在设置一些物联网设备后,智慧公路已经会“说话”了。

谭小刚介绍:“比如说,通过智能道钉这些硬件反馈给车辆,尤其是在看不清的情况下,前面一旦出现拥堵,或者是出现事故,马上车道就通过比如说红黄显示提醒你,一定赶紧要减速等,做到车道级的控制,这样的话让道路更安全,让管理科学,让道路效率提升。”

卫星遥感技术也用在了智慧交通上。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副总经理侯芸说,以“高分交通一张图”平台为例,它借助遥感、北斗、干涉雷达等技术建立起多源立体监测网络,可以快速识别自然灾害风险点,提升交通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侯芸介绍:“比方说发生了森林火灾、泥石流、地震、滑坡、雪灾,这些都可以识别出来。这个技术难就难在它是在天上拍的。又想把你观察得很细,但是我又离得很远,相当于在人群中远远地看了你一眼,就要给你做一身合体的衣服,难度就是这样大。”

智慧交通还体现在道路的养护上。人生病需要治疗,道路也一样。不同的是,人,哪里不舒服可以自己说出来,而道路则需要用各种智慧手段,让它达到和“开口说话”一样的效果。

“我们就要通过智慧养护的手段,让路不仅会‘说话’,而且还能够说出来哪生病了。有些结构病害你是看不出来的,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用CT、核磁,同样的道理,路上也需要这种。所以我们采用一系列的手段,用高速摄像机图像识别,也可以用雷达扫描路面。找到它结构里有什么病,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侯芸说。

高速公路通车后,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裂缝渗漏,时间一长,路面下方就会形成空腔,产生积泥积水,带来安全隐患。对此,以往通常用开挖或者加铺来修复。开挖就是把有裂缝渗漏的地方挖开,再填补好。加铺就是在裂缝上再铺一层路面。这两种方法工程量和耗资都比较大,还不一定能真正解决问题。也有不少地方又采用水泥压浆的修复方法,就是把水泥作为填充物压入裂缝。但水泥是刚性的,通过的车辆多了,容易碎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说,我国近年来探索出一种新的高科技修复方法,可以很好解决这些问题。

王复明说:“我们开着雷达车先检测,然后发现有脱空积泥的地方,再进行FWD检测(弯沉检测),然后钻一个小孔,只有16毫米的直径,把高分子材料注进去,填充下面的脱空,排除里边的积泥积水。在繁忙的高速公路上修复一处病害,也就半个多小时就开放交通了,节省工期造价,关键它是柔性的,它不会开裂。”

截止到去年底,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3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7.7万公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越来越完善。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崔玉萍指出,这些存量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和养护将成为未来一大发展方向。“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有些已经进入中年期,甚至有些都接近老年期,所以面对的养护业务量非常大。基础设施这么大的一个存量市场,怎么去实现数字化的管理和智慧化的管理,我觉得数字产业是未来我们交通基础设施的产业革命,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

编辑:郭雨密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