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7日消息 “捐赠”本是一方出于善意,把有价值的东西无偿送给另一方的赠与行为。但这几天,一起因为捐赠“引火烧身”的案件,在社会舆论和投资圈引发广泛关注。

 

校友“诺而不捐”引火烧身,一场尴尬的“双输”捐赠

90后小伙子吴幽,最近“很担忧”。因为投资失败导致手头资金流动性不足,没有及时履行对母校的1100万元捐款承诺,被母校告上法庭,并被法院列为“失信人”。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网民和舆论争论不止,有人说,小伙子年轻,殊不知“吹牛要上税、违约要负责”。也有人指责学校“赢了官司,臭了名声”,捐赠本是对方的一片善意,何必落井下石,赶尽杀绝?

2019年4月,中国矿业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90后校友吴幽宣布捐赠1100万元,签署捐赠协议后接受了校方颁发的荣誉证书和相关职务的聘书。

但随后几年,吴幽所在的资本机构和所属基金,由于景气度下降、所投项目遇到流动性危机,无法退出;吴幽个人投资的比特币合约也遭遇爆仓,资产几乎归零。因此,没有在协议约定期限内打款。

后来,吴幽向中国矿大提出将其所持基金46%的收益权益转赠给学校,但校方表示拒绝,坚持希望以人民币形式落实捐赠。之后,双方对簿公堂。

结果显然是“双输”的,捐赠人成了“失信人”,被捐赠人被指“吃相难看”。通过这件事,普通人应该如何理解“捐赠”的法律性质和责任、风险?因“诺而不捐”成失信人,冤不冤?捐赠和赠与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从司法角度,看“捐赠”的法律效力和履行、终止条件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杨兆全表示:“根据民法典,一般的赠与是‘可撤销’的,只有到‘赠与物交付’时,才生效;特殊的赠与,慈善法规定了强制效力——比如扶弱助残、对孤老病人、抢险救灾的赠与,还有通过公开方式承诺的赠与,国家赋予赠与合同强制效力,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民法典明确规定 ,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和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可撤销。慈善法规定,捐赠人通过广电、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公开承诺并签订书面捐赠协议的赠与是不可撤销的,需要按照协议履行捐赠义务。

本案中,校方的主张是“吴幽的捐赠行为”用于教育公益事业,学校对此进行宣传并授予其“特别校务参事”职务。吴幽因捐赠行为,享有了相应名誉和社会评价。因此,必须履行承诺。

对此,吴幽表示并不是不认账,但是他提出的转让基金收益作为代偿,被校方拒绝。这是否是校方不近人情?

杨兆全表示:“对于一些特殊的主体,对不同的资金载体,接受和管理有一定难度。比如,学校基金会没有管理股权的能力,难以发挥其效用。这种情况下,学校会坚持现金捐赠。捐赠人如果把股权转让给其他人,换成现金捐赠是更合理的。”

相比普通的民商合同,赠与和捐赠是一种单向、无偿和善意的付出。如果捐赠人因投资失败、“三角债”等问题无法履约,法律是否也应该酌情尊重和考虑到捐赠人的“善意”呢?对吴幽而言,是否还有更好的法律策略和选择?

杨兆全介绍:“法律充分考虑到捐赠人的善意。当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法律也规定了免责条件,需要当事人主动向受捐赠地区的民政部门,解释自己的经济状况、发生的变化,请求解除责任。只要履行这样的程序后,必须履行的义务就解除了。双方纠纷完全可以避免。”

一直以来,国内外各大高校,通过校友会募集捐赠的情况很普遍。这种方式,让高校有更多资金发展,捐赠者也可以收获正面的社会评价和相应人脉资源。

投资圈热议:“流动性危机”下,对校园捐赠更谨慎

资深媒体人、投中网副主编曹玮钰表示,这起案件在投资圈引发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人们对原有“校园捐赠”的认知。

曹玮钰说:“(投资)圈内的观点旗帜鲜明地分了两派——第一派是批判,认为年轻投资人高调做慈善,多少有‘沽名钓誉’的嫌疑,这个事发酵很剧烈,相信接下来投资人们做这事(捐赠)会更谨慎;还有一派是共情当事人,觉得捐赠并不是严格意义的‘交易’,校方没必要把事做成这样。当事人也解释了,做web3.0、数字货币,本来就是大起大落的行当。这几年投资行业不好做,资金成本不断走高。上周硅谷银行暴雷,美国国内外很多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的钱都取不出来,这就是流动性危机。做投资流动性危机是常见的,校方能‘相互放一马,江湖好相见’,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最后,说说我对这件事的几个看法。

首先,当下每个行业都面临“不确定性和变数”,任何的商业和非商业问题,彼此多换位、多体谅才是妥善解决问题的前提。

第二,对于国内年轻的投资人,要刹住在“热钱时代”敢讲故事、敢画饼的“惯性”,慎重承诺,一诺千金。

第三,从数字币到元宇宙,很多年轻人搏风口,希望在短周期内“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态有很大风险。

和企业组织一样,每个人都是自我独立的品牌。遵守法律、尊重人性和事物基本规律,保持专注、保持耐心、保持定力、保持真诚,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经济之声《远见》制作人、评论员王思远

编辑:郭雨密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