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7日消息(记者任芳言)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日前发布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机器人可以给制造业带来哪些想象空间?对此,经济之声《财经态度》采访了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高超。

目前我国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情况如何?高超表示,汽车和电子是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最早、目前应用程度最高、且需求最为旺盛的领域。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汽车和电池企业要快速扩大产能,使用机器人是不二之选。如果按传统模式扩建生产线,招工、培训、上岗实训等环节需要较长时间,但机器人短时间内即可实现24小时高效运转。

在争分夺秒的生产线上,如果有大量工人穿梭搬运物料,配合很难精确到秒。但上百台移动机器人却可以由控制系统“一个大脑”统一指挥,“心有灵犀”精密配合,最大限度保证生产线工作效率。

在仓储环节,移动机器人也能大放异彩。传统仓库需要人驾驶叉车到货架上存取货物,对货架高度有限制、货架间距也不能过小。而机器人智能仓储系统由仓储、穿梭、搬运、拣选、装卸等多型机器人构成,其货架可以做到几十米高,货架间距可以明显缩小,从而大幅提升仓储效率。

机器人+制造业应用场景还可以在哪些方面不断拓宽?哪些新技术会快速成长?高超表示,未来,机器人将在广泛的领域中实现“机器助人”,并在必要的场景里实现“机器代人”。在新技术方面,最受期待的是“机器人与人的协同技术”。他认为,机器人与人的协同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由人控制机器人行动,类似于常说的“自动化”;第二阶段是在设定任务目标后,机器人在人的监督控制下自主行动,配合人完成任务,这是目前正在攻关的技术。比如人想拧个螺钉,机器人会递来一个螺丝刀。想换个灯泡,机器人拿来梯子帮助扶稳;第三阶段将可能实现机器人在一些基本原则的约束下自主决策,与人作为同等主体协同行动。

在相关的产业链当中,高超认为,目前潜力比较大、投资机会比较高的是协作机器人、移动操作机器人和机器视觉这三个领域。

协作机器人具有灵活、安全、易用等特点,随着价格的降低未来将在多个服务场景中铺开应用,目前正处在加快开发产品和扩大产能的关键期。

移动操作机器人的最大特点是可实现工作空间任意位置和姿态可达,不仅可以胜任打磨、装配等工序,还可以有效串联起各个生产环节。

机器视觉技术是机器人感知环境的“眼睛”,可以帮助机器人识别、分析和处置复杂任务。随着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其重要性愈发突出,已成为多类型机器人突破发展瓶颈的“棋眼”。

编辑:丁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