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26日消息(记者蒋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拼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是2023年开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两个高频词。“拼经济”代表了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不能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2023年如何做到“拼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两手抓”?

 

近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中国工人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主办“以结构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来自经济界的多名权威专家聚焦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主题,为2023年中国经济出谋划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有专家在论坛上表示,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区在“拼经济”过程中存在“大干快上”等问题。

中国证监会金融研究院原首席经济学家、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刘兴华说:“最近去各地调研,发现许多地方都在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但有一个明显误区,一说发展实体经济就是搞制造业,又开始搞大量的投资。制造业肯定是重中之重,但是面向未来,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这才是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由之路。”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担心现在某些“拼经济”的办法,会再次出现刺激政策消化期。他建议把以扩大投资为主的扩内需政策,转向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费信心。

杨伟民表示:“如果更多靠政府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会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成本,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也不利于高质量发展。在需求端应该更多依靠居民消费拉动,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此就要改变居民、企业、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实行给居民让利的金融政策,比如降低个人的信贷成本,包括存量房贷的成本,实行给居民减税降费的政策等。”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表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定要保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有机统一,一定要深化结构改革和结构升级,否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就会面临很多问题。

刘伟说:“拉美漩涡、东亚泡沫,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经济结构升级迟缓,或者结构单一,抗击打能力不够,韧性不强,深层次的就是结构问题。”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表示,结构转型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防范化解风险的客观需求。

张占斌说:“产业结构一定要从过去的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增长动力由过去的偏重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到创新驱动上,特别是利用新技术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要继续推动我国实行高水平开放,这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一鸣介绍:“一是开放能够深化分工,拓展要素的配置空间,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开放不断拓展市场范围,深化分工,吸引全球优质要素参与国内的循环,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发展的质量。二是开放有利于加快先进技术的扩散,促进我国更多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提升创新能力同样离不开开放。从改革开放来看,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流,为我们培养了人才,积累了人力资本,也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10年至15年,我国产业结构、科技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能源结构、贸易结构等拥有较大的转型升级空间。

迟福林说:“经济结构转型蕴藏着较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动能。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着不进则退的挑战。所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在通过结构转型与高水平开放,把14亿人潜在的增长动力和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出来。”

编辑:丁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