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2月18日消息(记者焦浩)特别策划《2023“中央一号文件”解读》,18日推出第四篇——守底线,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何要防止规模性返贫?

 

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植保无人机在沃野穿梭,“土特产”借由网络电商和乡村公路畅销全国,绿水青山间的民宿小院“圈粉”八方来客……这是近年中国乡村的繁忙景象,也是各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推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的生动写照。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之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看来,守牢防止返贫底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汪三贵表示:“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就是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到了乡村振兴阶段,有些脱贫家庭和脱贫人口可能刚刚越过贫困标准。而我们知道,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面临的风险是很多的,包括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他们是受不了这种风险的冲击的,一旦有这样的问题就有可能返贫,所以防止规模性返贫是我们现阶段最重要的底线任务之一。”

脱贫不脱帮扶。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今年将重点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促进形成防止返贫工作合力。

“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准性、帮扶针对性,及时化解因疫、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实行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做好兜底保障。”刘焕鑫说。

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让脱贫地区发展更可持续,关键还在于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其中,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加农民就业成为关键一招。

眼下,正值各地春耕春管的关键时期。在四川省阆中市沙溪街道金鼓村,福瑞熙无花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黄金正带着农户穿梭在村里的无花果林,给果树浇水、修剪枝丫。黄金告诉记者,在他2017年回乡创业以前,金鼓村还没有一个龙头产业。现在,村里越来越多人加入合作社,无花果种植规模超过100亩,年产值超过300万元。

黄金说:“我们合作社目前总共是35户,农民的收入构成,第一个是本身的土地的流转费;第二个就是上交的无花果数量,因为我们是统购统销,每年按照交易量进行分红;第三就是在合作社里工作,还可以有一笔务工收入。”

金鼓村脱贫户黄六成最近就拿到了去年的一笔6000元的分红,这让他对种植无花果更加充满信心。

“以前我们一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现在加入到合作社,一年的收入可以有6000多元,生活现在越来越好。”黄六成说。

脱贫只是第一步,有合适的产业模式,乡村振兴才有扎实的根基。在参加了腾讯SSV(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为村发展实验室“乡村CEO培养计划”后,黄金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合作社的产品品类,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帮助当地更多村民致富增收。

黄金介绍:“本身我们合作社的产品就是无花果的鲜果和果干,在‘乡村CEO’项目培训之后,我们做了一些调整。现在我们合作社的产品其实是很多的,像本地的特产蒸馍、柑橘等。我们现在这个联合体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生鲜农产品变成进一步的加工品,这样既解决了一些保质期、流通范围小的问题,也能够让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浪费。”

如今,我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正在稳步发展,832个脱贫县的每个县已经初步培育2个至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建议,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还要注重扩展产业形态,提升特色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汪三贵表示:“特色产业不仅是农业,在农村特别是脱贫地区,今后还需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二产业比如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比如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利用农村的资源和自然环境,还有当地的文化,能够扩展产业形态,使农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农村未来产业的发展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共同富裕是有很重要的作用。”

编辑:丁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