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脚踏实地,勇敢担当;他们,心怀梦想,赢得荣光;他们,砥砺前行,奔向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不同行业无数的奋斗者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奋进。

2022年10月14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推出融媒体报道《追梦路上》,邀请一位位追梦人生动讲述他们在科技兴国、脱贫攻坚、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担当作为、创新实践的亲身经历,展现神州大地各行各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

本期报道,让我们跟随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快舟固体运载火箭技术负责人胡长伟,一起走近“快舟火箭”,听一听航天人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攀登科技高峰的故事。

 

“固体运载火箭,具备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发射前无需加注推进剂、使用维护简单、易实现大推力、可长时间储存等优点,早晚要成为航天发射领域的新宠。只有超前布局,才有可能抢占发展先机。”

这是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快舟固体运载火箭技术负责人胡长伟和同事们十几年前就做出的对行业未来发展的预测。近年来,随着我国固体运载火箭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他们当初的预言正逐步成为现实。而年仅39岁的胡长伟,从事快舟火箭项目研究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了。

创新火箭 以快制胜

快舟一号运载火箭是世界上首个星箭一体,我国首个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栅格舵等创新特点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2013年和2014年,“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两颗对地观测卫星的成功发射,开创了我国用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先河。

在胡长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快舟火箭的一个总装测试厂房。在这里,一枚快舟一号甲火箭正在进行总装测试,火箭全长约20米,最大直径1.4米,流线造型,通体白色,箭身上有“快舟”“中国航天”的大字,鲜红的国旗格外显眼。看着眼前的火箭,胡长伟嘴角微扬,介绍说,快舟固体运载火箭是他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十多年来一直在持续探索、不断攻关的研究课题。

“快舟火箭有个特点,就是快,‘快舟’也是因快而得名。咱们以前的火箭没有特别关注这方面的性能,但现在这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比如一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需要在短时间建立相应的通信保障,天上现有的卫星不一定能满足要求,就需要快速的入轨手段。”

快舟火箭处处体现着创新的特质:火箭箭体和外壳创新使用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比原来的金属材料降低了很多;从运载火箭产品运抵发射场到完成发射任务,最快只需要不到一周时间,而发射当天从技术区转场到发射区完成发射,整个发射区流程时间达到小时级。

不仅如此,快舟火箭采用一车一箭的车载移动发射方式,可以不依赖固定的发射场,只要有篮球场大小的硬质地面,就可以实现发射。全过程迅速便捷,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对于依赖和保障要求较低,也不像传统火箭需要上百人的发射服务队伍。

总装测试间“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舱段(张大战 摄)

据胡长伟介绍,快舟一号甲火箭是在快舟一号基础上适应性改进的一型低成本、高可靠性的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采用国际通用接口,主要为300kg级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到2022年9月底,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已成功完成16次发射任务,将29颗卫星送入太空。

不怕失败 潜心突破

胡长伟说,航天发射是一项极其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数百个部门紧密协作,每一次履约都是一次重大挑战。快舟火箭的成长之路,离不开一支铁打的试验队伍。

“在快舟火箭研制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较典型、也是我们付出很大努力的,就是上面级的动力系统。为了保证这么小的火箭又能达到可观的运载能力,所以对它的系统构成、结构质量都有严格的约束,采用的方案必须是不走传统路线。后来在攻关过程中也出现了反复,在地面验证的时候有几次失利,当时对大家的打击也比较大,有点动摇。到底能不能搞成?大家心里开始打鼓了。”

快舟火箭的研发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科学、仔细、坚持、信心一样都不能少。经历挫折以后,胡长伟和同事们认真分析研究,觉得路子没走错。“后来还是从基本原理出发去分析,我认为我们走的路线和方向没有问题。所以大家也互相鼓励,最后还是坚持下来,搞成了!”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的胡长伟始终秉承科学精神、满怀信心,带领着同事们甘于寂寞、潜心突破,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干破解难题。而胡长伟的这份坚定与自信正是来源于从学生时代就孕育起的对航天事业的初心和激情。

“我本科学的是力学,是一个基础学科,后来想再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所以研究生学习的是飞行器,那时候就觉得原来的很多困惑找到了落脚点,未来的方向越来越明确了。”

研究生毕业时,一位年轻总师的故事吸引了胡长伟。“那时航天三江的一位所长亲自来学校宣讲,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位很年轻的总师,30岁出头,已经在一个项目挑大梁、独当一面了。我当时听得热血沸腾,也是这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投身航天了。”

胡长伟(左)接受《追梦路上》记者采访 (张大战 摄)

商业航天 逐梦太空

过去十年,是我国商业航天大发展的时期,市场规模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到,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空间碎片清除、空间试验服务等太空经济新业态,提升航天产业规模效益”。

“过去大家可能都觉得航天非常神秘,现在我们国家也非常支持和鼓励商业航天的发展,日常我们用到的比如气象卫星、出门用的导航等,都是航天技术应用的成果。对于人类来说,航天更为我们探索外太空未知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的空间不只有地球这么大,我们还有很广阔无垠的宇宙需要去探索和认知。”

在我国商业航天飞速发展的今天,胡长伟告诉我们,他也有一个太空“飞天梦想”。

“国外已经进行了太空旅游的试验,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一定能够坐着自己设计的火箭去太空旅游一圈,那一定非常值得留念。不过短期内还是要先把现有的火箭任务完成好,把规划的型号发展好。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再时不时地抬头仰望一下星空。”

目前,胡长伟和同事们正在加快新型固体运载火箭——快舟十一号的研制工作,主要用于1吨以下的卫星发射和组网,具备一箭多星的发射能力。

准备发射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航天三江集团 供图)

除了担任快舟火箭项目技术负责人外,胡长伟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B角”角色——湖北省少先队志愿辅导员。

“我去过几所小学进行过科普活动,给小朋友们介绍一些航天方面的知识。”胡长伟坦言,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看到了中国航天未来的样子。“航天技术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希望孩子们能增加对航天的兴趣,关注航天,未来投身航天。”

采制:王强、焦浩、勤力

编辑:王莹、徐鑫

编辑:任芳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