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3日消息(记者吕红桥)经济之声系列报道《优化营商环境:新探索 新样本》,23日推出第六篇:保护产权、完善监管,稳定市场预期。

 

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即将开幕,这届消博会有一大看点,就是大量知识产权展品参展,比如专利技术、商标、地理标志、版权等。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这届展会也下足了功夫。

海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谢廷光说:“借助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给我们提供专家团队,今年也准备派8个专家坐镇指挥。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推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块链+公证’这么一个手段,运用到今年的知识产权保护,确保今年消博会在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块万无一失。”

保护产权包括知识产权,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各地先后发布一批侵犯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多地还加快提升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河北石家庄一家生物科技企业目前拥有38项专利成果。以前,这些专利只能“躺在”企业展台上“沉睡”。而现在,石家庄开启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推动银企对接,知识产权成了高价值专利。企业财务经理许静透露,他们其中一项产品发明专利,就为企业拿到了15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许静说:“下来专利质押(贷款)以后,可以有效补充企业的一部分流动资金,然后更好为企业发展奠定一些坚实的基础。通过政府的鼓励增加自主创新,我们的干劲会更足的。”

保护企业产权和完善市场监管是并行的。今年年初,市场监管部门印发意见,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通过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不同信用风险类别的企业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频次和检查方式。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蒲淳说:“之所以要推进这项工作,对企业进行分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运用分类结果提升监管的效能和效率,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信用风险分类的结果,靶向发力,直击失信者痛点。”

国家发改委在今年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中还提到,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综合监管、“互联网+监管”和信用风险分类监管,纠正执法不严、简单粗暴、畸轻畸重等行为。一些地方创新工作方式,把监管和服务有机结合,转变了政府角色。在江苏南京,一个街道为辖区内的企业开设了“茶座”,定期邀请企业前来坐一坐。街道工作人员说:“做这个‘茶座’就是希望给企业一个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平台,也是给政府了解企业心声、企业具体经营情况,提供一个很好的渠道,然后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才能够制定更好的服务策略。”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不断提高政策的统一性、规则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提升政府监管效能,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说:“通过减少对市场的一些不正当干预,减少一些基层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也对稳定市场主体预期,进而带动整个面上的经济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郑皓月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