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12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之声“2022中国品牌日”特别策划《预见,中国品牌》,11日推出《数智,赋能未来》。

 

国内智能网络化工厂的代表之一——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被不少生产企业看中。原因不仅在于这里的产品被称作“工厂母机”,是许多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行业不可或缺的加工装备,而且在于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这里的生产效率比传统模式高出了3—4倍。

这座数字化智能工厂的设计者是国机集团下属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有着71年历史的国家大型综合甲级设计研究院,先后为一大批制造业企业插上了“数字”的翅膀。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孟庆利介绍,他们着力打造、自主研发的品牌就是“智能工厂”,提供智能工厂系统解决方案。

孟庆利说:“我们将坚持‘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工厂建设新模式’将‘数智’赋能贯穿于工厂全生命周期,助力建成‘有大脑’的智能工厂,这个工厂可以自感知、自学习、自分析、自决策、自优化,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可以实现工厂的‘三降低两提高’,也就是降低运营成本、产品能耗和产品升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目前,已建成的智能工厂运行成本普遍降低20%左右,生产效率普遍提高25%左右。”

这样的智能工厂,为制造企业的未来发展赋能。它可以快速响应、柔性生产、更快更优地满足社会和个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如今,一大批中国传统制造企业正在积极拥抱智能制造的浪潮。在中国一汽集团的生产基地内,工程师们把这座100个足球场大小的智能工厂,从物理世界映射到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中。虚拟世界中的数字工厂也被称为“数字孪生工厂”,它和现实工厂的生产过程是完全同步的。工作人员只需要在屏幕前就能对一辆车的生产,实现全过程的监测。每隔一分钟,就会有一辆新能源车从这里下线。中国一汽智能网联开发院副院长高洪伟说,他们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把自己品牌的汽车打造成一个智能移动终端。

“面对数字化大潮下的用户变革的需求,我们势必要抛弃传统自下而上的这种累加式的产品理念。转型软件定义汽车自上而下的全新模式,打造精准定位,高效实现实时迭代的物联网产品。”高洪伟说。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数字化、智能化也在为中国城市的发展赋能。前不久,海信集团中标贵阳轨道交通三号线一期工程信号系统项目,借助这套系统可以让列车制动反应时间缩短500毫秒,将一列80米长列车的制动距离缩短10米,能够进一步保障列车运行安全。10米,看起来很短,但要实现却很难。信号系统过去长期由国外企业垄断,2019年,海信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开发出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并使系统的安全性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海信贵阳分公司总经理张承恩说,除了轨道交通,海信还将全面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张承恩认为:“以我们这次轨道信号中标为契机,依托这么多年来,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打下这些良好的基础,重点为拓展智慧城市、智慧应急、智慧医疗等,我们会把这一些业务逐步来落地。”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在这样的大势下,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能源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许多主线上的行业企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实现从产品到品牌的蝶变、腾飞。

编辑:郑皓月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