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郴州11月13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天赋,是少数人的起点;重复,才是多数人的通途。
在湖南中烟郴州卷烟厂制丝车间,陈文锋的31年电气生涯如同一部用电流与匠心写就的史诗。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破解难题、推动创新、传承薪火的行业标杆,他以“破局、拓新、传灯”三重境界,印证了何为扎根一线的工匠精神——在设备轰鸣中聆听技术语言,在时代变迁中锚定创新坐标,更在言传身教中点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破局:于困局中劈出通路
当松散筒加水系统的警报第N次响起时,陈文锋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彼时,这套系统正被三大难题扼住喉咙:生产起步时加水“慢半拍”、过程中水量“跳探戈”、大流量需求下“心有余而力不足”,直接导致产品水分偏差超标,成了车间里人人头疼的“顽疾”。
“设备不会说谎,只等懂它的人。”陈文锋带着这句话扎进车间。他蹲在机器旁,用标尺量遍阀门每一处缝隙,在图纸上画满红色批注——原来传统比例调节阀“下进上出”的结构,恰是阀芯结垢、水流紊乱的“元凶”。

陈文锋与同事在工作(央广网发 秦子健 摄)
“拆!换成滑窗阀!”他拍板决定的瞬间,车间里响起质疑声。但陈文锋不信邪:白天守着设备改结构,夜里对着电脑改程序,把滑窗阀位置与流量计的距离精确到毫米,连PID参数都反复调试了近百次。7天后,当阀门半开就能顶起500KG/H的流量,车间里爆发出的掌声,致敬“解题人”。
拓新:在坚守中锚定突破
翻开陈文锋的“荣誉图谱”,每一个奖项都是他与时间较劲的勋章:2010年,他以一篇论文叩开湖南省烟草学会科技论坛二等奖的大门,让其技术思考第一次“出圈”;2013年,“湖南省优秀QC小组长”的称号,见证了他把质量管理工具变成创新方法的“利器”;2024年,TnPM设备运维大会六项改善案例一等奖的证书,更是将他的技术方案推向行业舞台……
“荣誉图谱”的背后,总能在陈文锋的笔记本中找到答案。31年,笔记本一沓沓,记满了“灵感闪电”:为解决松散筒回溯难题,他仔细核算每次异常造成的烟叶损耗,将隐性成本一笔笔算清;为降低设备停机成本,他紧盯故障维修时长与频次,对着能耗数据反复优化方案……这些细致的测算背后,是他把“创新”刻进骨子里的执着——仅去年的一项阀门改进,就为车间省下可观成本,而这只是他31年创新“账本”里的冰山一角。
传灯:以星火照亮来路
“专家的口袋里,永远装着两样东西:万用表和一沓写满‘土办法’的讲义。”徒弟小周的话里满是敬佩。在陈文锋看来,“电气技术不是独门暗器,得变成人人能用的‘通关秘籍’”。
2023年技能集训时,年轻技术员对着组态程序犯难,陈文锋干脆把程序拆成“流程图+实物对照”,带着他们蹲在设备旁“现学现卖”:“看,滑窗阀接线要‘左零右火’,程序里这行指令就是控制它的‘开关’……”他把31年攒下的经验,熬成“故障排查四步走”“参数调试三字经”,甚至把自己的案例写成教材,让更多人站在他的肩膀上前行。
如今,在他带教的技术员中,有人成了车间技术骨干,有人在行业竞赛中崭露头角。而陈文锋仍坚守在车间里,听着机器运转的轰鸣,就像听着31年前自己刚入行时,师傅教他的第一堂“电气课”——匠心从来不是孤独的旅程,而是一群人朝着光亮奔跑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