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娄底11月13日消息(记者 黄珂岚 通讯员 李中声)“十四五”收官之际,娄底经开区交出亮眼成绩单。这片仅占全市3.7‰土地面积的区域,贡献了全市近1/3的规模工业增加值、2/3的外资外贸和1/4的税收,从湖南省最晚起步的地市级综合性园区之一,实现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蜕变,成为湘中大地崛起的“工业引擎”。
实力塑口碑:核心指标稳步增长
“十四五”期间,娄底经开区以稳增长、提质量为主线,核心经济指标实现跨越式增长。2024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1644亿元,较2020年的1350.2亿元年均增长5.05%;进出口总额92.23亿元,较2020年的83.25亿元年均增长2.59%,外向型经济韧性凸显。

硅钢产业园(央广网发 吴永华 摄)
园区先后斩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绿色园区”等国家级称号,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在湖南省“五好园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二,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排名稳步提升,实现从“跟跑者”到“竞跑者”的转变。
转型促突围:“三钢三电”铸就产业链优势
作为中部“材料谷”建设核心区,娄底经开区围绕“三钢三电”谋篇布局,推动产业从“单点突破”向“全链协同”转型。
在“三钢”领域,园区已建成全球领先的汽车板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热处理薄板基地、国内最大的硅钢基板生产基地,形成80万吨高端家电板、100万吨高强钢、200万吨汽车板、200万吨高端硅钢的规模化产能,钢铁新材产业入选湖南省11个重点产业。2025年1-9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两大主导产业总产值逾50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70.9%,成为经济“压舱石”。

电机产业园(央广网发 吴永华 摄)
在“三电”领域,以湖南涟钢电磁材料、浙湘新材料等企业为引领,打造“15分钟车程”产业聚集区,实现硅钢分条、铁芯冲压到电机、变压器制造的全流程覆盖。华菱薄板产业园、电机产业园集聚“三电”项目64个,园区内配套率超60%,电机产业配套率达95%以上,形成“本地生产、本地配套、本地销售”生态。此外,工程机械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拓展,先进陶瓷、新能源储能等新兴产业加速建设,文昌科技、初源新材等企业进入上市冲刺阶段。
科创开新局:70余项技术实现进口替代
娄底经开区构建以“材料谷”科创中心为引领的“1+X+N”科技创新体系,现已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孵化器和众创空间5家、省级研发平台47家。

第一工业园(央广网发 吴永华 摄)
依托科创体系,园区多项技术成果突破。涟钢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专项评估最高评价,其工程机械用高强度耐磨钢板成为全国“金杯特优产品”;娄底市中兴液压件有限公司48.5吨大挖油缸逐步替代进口;VAMA二期引进创新性镀层技术,填补我国高强、超高强汽车板生产空白;涟钢与三一联合推出国内首台套超高强轻量化电动重卡。
截至目前,园区70余项产品实现进口替代,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74家增至117家,国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6家。
变革谋发展:体制机制优化释放活力
“十四五”期间,娄底经开区推进多项改革。完成调区扩区,调出面积311.71公顷、调入面积597.74公顷,总面积达2312.7公顷;推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剥离290项社会事务,将代管街道移交娄星区,聚焦抓产业、促创新主业。
政务服务与资源利用改革同步推进,360项政务实现“园区办”,466家企业享受“帮代办”,落地“标准地+承诺制”“弹性供地”等政策;2024年通过“腾笼换鸟”等方式盘活低效(空闲)土地65宗、1644.8亩,减免企业税费19.8亿元,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展望未来,娄底经开区将立足中部“材料谷”主阵地,巩固汽车板、高强钢、硅钢领先地位,向钛材料等前沿领域延伸,目标203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500亿元,持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