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衡阳3月6日消息(记者杨清 实习生刘梦妍 通讯员唐兰荣)在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茶山坳镇黄洲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派繁忙的劳动场景,运输车辆不间断,人机齐上阵,加紧进行田间机耕道的修建工作,为春耕生产按下“加速键”。

水渠边新修的机耕路已见雏形(央广网发 唐兰荣 摄)

“该条机耕道长约1公里,预计3月底完工后,黄洲村硬件条件将实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宜耕’。”黄洲村党总支书记资云华高兴地说道,这条田间机耕道修建后,将把一组、二组、四组200多亩农田连成片,有效解决了村民耕种运输的问题,打通农机进田“最后一公里”,改善了村民的耕作条件。

经了解,在机耕道改建之前,这里农忙时大型农机难以通行,主要依靠小型三轮车进行农运,效率低下,雨天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机耕道修好后,农用车可直接开到田地,装车拉苗、运送肥料,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在东阳渡街道金松村,村党总支书记周顺生介绍,借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今年村里也修好了一条田间机耕道,连片80亩农田,受益村民达50户,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看着已经修好完工的机耕道,种粮大户罗春禄拍手叫好。“机耕道修通后,我购买的农用车和机械设备,就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施肥、浇水、收割。”罗春禄说:“我今年在东阳渡街道各村流转了2000多亩稻田种植水稻,用机械化耕地,大概20多天就能耕完。不仅省时省力,每亩田还能节约人工成本100元左右。”

“机耕道修通了,好处多得很!原来计划需要花一天时间干的活,现在只需一个下午就干完了,而且还不算累。”穿过新修的机耕道入田劳作,金松村村民江申华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机耕道建设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之一,对于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助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23年,我区计划实施49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机耕道建设、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及其他工程。从2023年11月开工以来,目前已完成了工程量的90%,项目进展顺利,确保3月底完工。”珠晖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娉婷介绍,近三年来,全区共修建机耕道近20公里,进一步完善水、路、沟、渠等农田基础设施,提升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粮食综合产能,不仅让农业生产“粮袋子”更实,还让村民“钱袋子”更鼓。

编辑:黄珂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