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长沙造4颗卫星发射成功

“天算星座”首颗主星“北邮一号”发射成功 天仪研究院已发射26颗卫星

航升卫星技术人员正在对即将执行发射任务的卫星进行测试和检查。通讯员 朱莉 摄

1月15日11时1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十四星”发射方式,成功将14颗卫星发射升空,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由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联合研制的“北邮一号”卫星,由长沙企业湖南航升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1颗软件定义共享卫星“日照三号”和2颗科学卫星,在此次发射中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北邮一号”提供在轨科学技术验证服务

据了解,“北邮一号”卫星采用天仪研究院第三代高可靠综合电子学平台,该平台根据冗余配置能够实现设计寿命3至5年,可作为长期稳定可靠的在轨试验平台,为各高校、科研院所及商业企业提供在轨科学技术验证服务。

“北邮一号”卫星配置了由北京邮电大学王尚广教授团队与天仪研究院共同研制的“天算星座”分布式智能计算平台。作为“天算星座”的首颗主星,其主任务将用于构建“天算星座”的空天计算在轨试验开放开源平台的核心节点及试验任务,计划在轨部署和开展包括分布式星载AI推理、星载5G核心网V4、基于eBPF的轻量化网元、星地链路可靠性测试、星载网络协议代理、实时视频流传输、星地链路传输性能测量、星地协同时序数据管理技术、低轨卫星加密信道数据传输技术、多空间群智感知任务分配技术,以及“星-地”链路自适应传输技术研究、天地协同的IP-光融合组网验证实验、低轨卫星场景下基于AI的视频流传输、卫星应用能力开放平台等先进技术实验验证。

此外,“北邮一号”卫星还同时搭载了商业相机镜头模组,以及“天格计划”合作组的两颗卫星载荷(GRID-07、GRID-08B)。

“天格计划”由清华大学发起,是一个以本科学生团队为主体的空间科学项目,也是一个理工学科交叉的基础科学人才培养项目,以寻找与引力波、快速射电暴成协的伽马暴及其他高能天体物理瞬变源为主要科学目标。目前“天格计划”已有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高能所、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等20余所高校和研究所共同参与。

此次搭载的两颗“天格计划”卫星载荷均基于清华大学在“天格计划”合作组开放共享的技术方案,其中GRID-07载荷由北京师范大学研制,GRID-08B载荷由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联合研制,并由各校天格学生团队为主体完成,计划与此前已发射的多颗“天格计划”在轨载荷开展联合观测,对伽马射线暴、太阳活动和脉冲星等进行持续在轨观测与分析。

这是天仪研究院的第16次太空任务,至此天仪已成功发射包括中国首批商业组网SAR卫星“海丝一号”及“巢湖一号”在内共计26颗卫星,卫星累计在轨无故障飞行时间超过15000天,助力科学家实现数十项空间科研突破,并率先实现国产商业SAR卫星批量生产、组网和在轨商业化运营。

“日照三号”可通过不同程序执行任务

软件定义共享卫星“日照三号”,质量为20多千克,身形非常轻巧。虽然“个头”不大,能耐却很大。肩挑重担的它,此次担负着光学遥感软件定义的创新使命。

航升卫星总经理项军华介绍,与传统微小卫星不同的是,以往卫星大都只能执行预设任务,而软件定义卫星则搭载着一套超算平台系统,可以通过地面远程遥控来重构卫星需求定义,帮助卫星上载和更新各种App。也就是说,通过不同的应用程序,可以让卫星执行不同用户的任务,提升它的星上服务能力。

项军华介绍,随着这种极强交互性的融合,这种软件共享定义卫星可以灵活地应用于应急监测、国土资源管理、海洋岛礁管理、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和在轨分析,真正实现卫星的智能化服务。

记者了解到,除了这颗软件定义共享卫星,航升卫星另外2颗纳卫星体形更小,均为研制的科学卫星,将进行芯片半导体和微型光学遥感技术在轨验证等数项科学实验。

据了解,此次负责制造3颗卫星的航升卫星是一家具备独立卫星总体设计与工程研制能力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团队成员长期从事先进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论证和产品开发,参与完成了多个型号卫星的研制发射,已为国内30余家航天单位提供服务。(记者 李广军 通讯员 蔡斌 陈红微)

编辑:唐丽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