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理事会一牵头,咱这空心村就像被注入了活力剂,日子越过越有盼头。”11月10日,湖南省嘉禾县石桥镇桃花源白珠村66岁老党员刘知林在“乡村振兴理事会”成立仪式上的一番话,道出了全镇群众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真切感受。

老党员向群众传授种植技术(嘉禾县委宣传部 供图)
今年以来,石桥镇以“思想铸魂、组织强基、产业赋能、文化共兴、治理增效”为引擎,通过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实现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42%,6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一幅乡村振兴壮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针对部分党员“服务群众没方向”的难题,石桥镇党委创新推出“理论+实践”双轨培训模式,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案例分析等形式,全方位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和服务能力。同时,严格党员队伍管理,处置21名不合格党员,畅通“出口”渠道,并储备27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为基层治理筑牢人才根基。
在筑牢思想根基的同时,石桥镇着力强化组织建设,推行“片长—组长—邻长”三级联动机制,30余名“三长”凭借熟悉村情的优势,成为政策宣传“小喇叭”、矛盾调解“和事佬”、产业发展“领头雁”。为确保机制落地,镇党委建立“周调度、月考核”制度,倒逼工作提质增效。石塘村邻长肖家富通过“三长”联席会议,仅用5天就协调完成3公里灌溉渠修复,为林下作物灌溉提供坚实保障。
坚实的组织基础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党建为“红色引擎”,石桥镇推动产业向多元化、规模化、品牌化跃升,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动、产业联兴”统筹发展。在传统烟稻产业领域,全镇种植烤烟5000余亩,预计收购1.27万担,同时推广烟稻轮作模式,发展优质水稻种植,提升土地利用效益。新兴产业同样多点开花:石塘村引进合作社流转1500亩闲置林地种植五指毛桃,以“订单农业”辐射周边;中华山村采用“党支部+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发展高脂松、富硒茶产业,实现“一棵树”到“一条链”的蜕变;石门村发展500余亩罗汉果、百香果种植,通过“企业+合作社+脱贫户”模式带动群众增收。
产业兴旺让群众“富了口袋”,石桥镇更注重“富脑袋”,将非遗传承与移风易俗深度融合,涵养乡村“精气神”。各村党组织牵头修订村规民约,明确婚丧嫁娶规模标准、禁止封建迷信等内容,狠刹陈规陋习。文化传承同步发力,通过举办培训班、文化活动培养30余名传承人,让非遗文化在乡村扎根。村民在参与中丰富精神生活,增强文化认同,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石桥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将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可获积分,积分作为评先评优依据,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截至目前,全镇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以上,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党建是红线,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项工作是金线,交织出百姓的幸福链。”石桥镇党委书记雷安生表示,下一步将力争创建3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嘉禾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标杆镇。(来源:嘉禾县委宣传部)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