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贺新春欢乐闹元宵”咸安区2025年元宵节“三元庙会”上,非遗竹编展示吸引市民游客体验。

9月28日,恰逢孔子诞辰,第十三期图书馆之夜“书香咸安,遇见光明”咸安区2025年“9·28”全民阅读周暨“光明影院”文明实践项目启动仪式在区图书馆热烈举行。
2021年,咸安区成功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迎来提质增效的新起点。锚定“特色鲜明、普惠大众、管理规范、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目标,咸安区系统布局、多维并进,推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内容供给和服务均衡协同发展,使汩汩文化清泉流向千家万户、浸润城乡肌理,一幅饱含温情与质感的“咸安画卷”正徐徐铺展。
机制筑基 以制度筑牢文化发展的“四梁八柱”
在背靠咸安区湿地吧公园的海蒂文化新空间城市书房,一层暖黄色的灯光下,面包香气氤氲缭绕,引来不少食客驻足品味;步入二层,则别有洞天——立体造型的天花板营造出开阔格局,巨型热带鱼缸与绿植景观相映成趣,宛若走入一片都市桃源。读者或倚架凝神,或临窗静阅,沉浸在书香世界之中。
“过去看书总要奔波,家里又难专心,如今楼下就有这么一处雅致的书房,真是太好了!”家住附近的李女士感慨道。
这座由政府携手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的城市书屋,正是咸安探索“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的生动写照。不止是“海蒂”,越来越多这样的“暖心文化巢”扎根咸安,成为点亮社区的靓丽风景线。
公共文化服务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题”,而是关乎民生的“必答题”。近年来,咸安区坚持高位谋划,制定实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统筹规划、资金支持、人才培育和社会参与四大关键点,编织出一张严密有力的保障网络,擘画出清晰的“文化惠民路线图”。
资金是源头之水。示范区建设期间,咸安持续加大投入,完成全区1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91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全域覆盖。其中,横沟桥镇、浮山街道文化站被评为“特级”,全区共有9家达到一级及以上水平。此外,还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近百万元,助力5个基层文化广场提档升级,横沟桥镇的“诗联文化传习空间”荣膺全省十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
人才是服务中坚。目前全区拥有各类文艺团队300多支,重点团队63支,其中有4支晋升省级扶持项目。针对青年人“白天奋斗职场、夜晚涵养心灵”的现实需求,区群艺馆推出器乐、书法、瑜伽等多门公益课程,累计举办培训逾300场,吸引两万余人踊跃参与。“文艺夜校”正悄然改写年轻人的夜生活方式。
非遗人才亦熠熠生辉。张春兰等24位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常年活跃于元宵庙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樱花文化旅游节等场合,将古老技艺带入当代生活。文化志愿者身影同样动人,三级联动志愿服务体系持续开展“种文化”“送文化”行动,“桂香文化志愿队”获评全省最美志愿服务团队,罗建齐、张春兰等人多次赢得国家和省级表彰,他们如一盏盏温暖的灯火,照亮咸安文化前行的道路。
设施焕新 从“全域覆盖”迈向“一刻钟文化圈”
“跟上节奏,眼神手势要到位!”11月5日上午,浮山街道文化站排练厅内,十多位社区居民手握团扇,随乐曲翩跹起步。
一段舞毕,家住龙潭柳色的林阿姨拭去额角细汗,笑意盈盈:“我之前长居武汉,学过多年瑜伽和舞蹈,去年搬到咸宁后发现,小区附近就有专业的舞蹈教室和老师,实在惊喜!”
这一方利用社区闲置空间改建而成的文化天地,涵盖京剧社、书画苑、舞蹈房等二十余间功能室,已然成为居民身边“推门即至”的文化客厅。今年,区群艺馆在此设立分馆,引入优质教学资源,一举打消了不少像林女士一样的居民担心“学不深、练不精”的疑虑,令大家倍感踏实与振奋。
这不仅是咸安“一刻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渐成气候的标志,更是推动文化设施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的真实印证——
群艺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持续加密,14个群艺分馆、17个图书分馆不仅可借阅文献,还能听讲座、参与亲子共读;遍布全区的14个乡镇文化站、191个村(社区)服务中心,个个面积突破400平方米,电子阅览室、舞蹈排练厅等功能齐全。横沟桥镇文化站固定资产高达1100万元,温泉街道办事处文化站门前占地近一千平方米的广场,已成为居民的休闲热门地。
咸安区图书馆新馆更是跃升为区域文化新标杆,自2022年开馆至今,年均入馆读者达36万人次,组织阅读推广活动240场,线上线下的服务总量突破百万人次。截至2025年11月底,总、分馆纸质藏书总量已达31.85万册。
更有散落城乡的“文化星光”默默闪烁:“海蒂城市书房”辐射周边三万居民,汀泗桥镇的“书香驿站”巧妙融入咖啡业态,变身乡村文化新聚点。
内容赋能 打造既“有滋味”又“合口味”的文化盛宴
农历八月十五,月华如水,洒在桂花镇大屋雷村。三千多名游客慕名而来,亲身体验传承两百多年的中秋祭典,桂香袅袅,古韵悠扬,成就了一段独特隽永的文化记忆。
“文化服务做得怎么样,老百姓的笑容是最真实的评分表。”咸安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做到文化活动“沾泥土、带露珠、接地气”。
品牌节会接连不断。“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贯穿全年,“村晚”、农民丰收节、桂花主题展演精彩纷呈;“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年均开展送戏、送春联超一千场,惠及观众近两百万人次;图书馆策划推出的“图书馆之夜·遇见”主题活动,三年来已连续举办十三届,线下参与者超过八千八百人次,相关短视频点击量突破一百一十万,成为夜色中的一张闪亮“文化名片”。
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七进”阅读活动常态开展,图书馆年流通人次稳定在36万左右,年外借图书超二十万册;作家分享会、读者恳谈定期举行,让阅读逐渐内化为市民的生活习惯。
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原生山歌《灯哪灯》亮相全国原生民歌节,情景舞蹈《又见桂花开》摘得省级艺术奖项,楚剧《我爱我村》入围全省舞台艺术精品扶持剧目,《勤快歌》入选国家级少儿艺术展演;原创群舞《桥见桂乡》正在加紧创排,拟以桥为轴、以茶为魂,诉说四百载咸安风华。
非遗保护薪火相传。“生甡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与“大屋雷中秋祭月”双双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四个项目晋级市级,十二项入选区级,24名传承人构筑起坚实的非遗传承梯队。传统节俗、非遗展演让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老技艺重新焕发光彩。
均等服务 不让任何一个人在文化阳光下掉队
9月28日,恰逢孔子诞辰纪念日,咸安区图书馆气氛热烈——“光明影院”无障碍观影项目正式启动。借助详实的口述解说,视障朋友们第一次清晰地“看见”了银幕上的《小小的愿望》。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特殊儿童手工作品展览与经典诵读互动,每一处细节都在无声传递着城市的温度。一位参与活动的残障朋友动情说道:“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完整‘看懂’一部电影,真的特别感谢。”
“追求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能落下任何一个群体,‘光明影院’弥补了视觉障碍者文化服务的空白,我们要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平等拥抱文化之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的话语掷地有声,这正是咸安践行“文化惠民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重诺言。
数字化手段消融边界。咸安区图书馆整合存储容量达10TB的数字资源,布设电子图书瀑布屏,建成智慧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十万册电子书、两千部音视频资料;“驿栈图书漂流计划”按季更新,让乡村群众同步畅享“云上阅读”。
关爱服务精准送达。区群艺馆持续面向外来务工人员、残障人士举办公益艺术培训班;各社区常态化开展老年人防范诈骗课堂,“流动书香车”定期驶入村落,带去“悦读暖阳”;面对留守儿童,组织开展“巧手伴读”等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点燃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区图书馆总馆专设盲文阅览区,配置盲文书刊与智能听读设备,并不定期组织“光明阅读”“光明影院”专场,切实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神经末梢”。
从体制构建到硬件升级,从内容创新到服务普惠,咸安执文化之笔、蘸惠民之墨,在城镇与乡野之间勾勒出一幅“人人皆可亲近文化,处处皆有欢颜笑语”的幸福愿景。未来,这片土地还将继续以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注入更深、更暖的“咸安温度”。(记者杜培清通讯员黄敏)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