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泉的土蜂蜜、新寺的甜黄瓜、武阳的韭菜、三岔的黑木耳、大草滩的当归……甘肃漳县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降水和土壤等条件,境内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各种农特产品如沙棘、木耳、羊肚菌、中药材等更是著名的陇上“甘味”。

今年以来,漳县抢抓国家和省市推动产业发展的机遇,不断培育壮大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政策推动、龙头带动、合作联动、产销互动、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实现了农业快速增效、农民稳步增收。

漳县金钟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央广网发 蔡峰 摄)

一场秋雨过后,走进漳县金钟镇的乡村田野,中草药的药香与泥土、花香混在一起,在空气中氤氲升腾。放眼远望,成片的中药材随风摇摆、层层叠叠,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漳县坚持以甘肃现代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为契机,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在金钟、石川等乡镇种植当归、党参、柴胡等中药材19万亩,特别是引进建成的淫羊藿繁育基地,获得甘肃省“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暨定西市第二届创业创新大赛初创型项目类一等奖;在三岔、新寺等乡镇,建成黑木耳生产基地8个,建成木耳吊带棚541个、晾晒棚257个,木耳年挂棒量1000多万棒,年产值达到6500万元以上;以武阳、新寺两个万亩基地为核心,形成了覆盖11个乡镇的蔬菜种植格局,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建成智能化育苗基地1200平方米,蔬菜储藏库19座。

金秋时节,漳县家家户户都是一片忙碌景象,院子里堆积、晾晒着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在庄稼人眼中这是最美的风景,也是沉甸甸的收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让企业有了重要的原材料,也解决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漳县蔬菜种植大棚(央广网发 蔡峰 摄)

漳县推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培育引进龙头企业达到25家,吸纳就业人数3200余人;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915家,引导建成家庭农场49个,总注册资金达18.5亿元,成员达1.59万人,吸纳带动农户3.73万户。

此外,漳县还抢抓省市优惠政策,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持续打造“甘味”品牌,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博会、兰洽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开展区域品牌展销、对接洽谈、宣传推介,有力的推进了漳县沙棘、漳县紫斑牡丹、漳县木耳等产品的宣传和销售。(蔡峰)

编辑:李红军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