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微型农机就是好,体积小、功能多,经济又实惠,特别适合我们小地块的耕种。”

“以前种地,两三个人一天也就种一亩左右,现在用农机半小时就完成了,成本才20元左右,省钱又省力。”

……

在甘肃成县的田间地头,群众谈起农机的好处,纷纷赞口不绝,微型农机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生产的主力军和好帮手。

成县二郎乡严河村群众利用农机种植板蓝根(央广网发 吴庭栋 摄)

成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属秦岭余脉,土地大多为山地。近年来,成县聚力“智慧农机”应用,不断提升农机作业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引进了适合山区农业耕作的植保无人机、微型收割机、中药材收获机等微型农机,现代农机取代牲畜,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山区农耕生产效率。

在成县纸坊镇韩山村的小麦地里,只见农技人员手持遥控器,查看智能显示屏,按下起飞按钮,一架无人机便腾空而起,升空、旋转、平移……无人机低空掠过农田,均匀地向下喷洒着农药。

“今年我们依托全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托管项目,出动6台植保无人机,集中利用一周的时间,对全镇8400余亩小麦田开展喷洒农药管护飞防作业,植保无人机与传统的人工相比,具有防治效果好、喷洒效率高、使用成本低等优点,用科技手段助力小麦管理,省工、省时、省力,进一步促进了小麦丰产增收。”纸坊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张文镜说。

植保无人机的应用,让群众头顶烈日喷洒农药的景象成为“过去式”,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防治效率,让更多农民愿意多种粮、种好粮,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地还是那块地,变轻松的背后是政策支持、农机进步,也是理念更新、发展转型的结果。

现代农机耕种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央广网发 刘建军 摄)

“以前人工种植板蓝根,一天最多种半亩地,现在用上播种机,每天可种30至100亩。板蓝根的播种、采挖有了这些‘铁家伙’帮忙,帮我们省了不少事。”提起现代农业机械,成县合义城供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志锐深有感触。

成县二郎乡依山傍水,是优质中药材产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长期以来,种植散户依然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天然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2021年,借助东西部协作的有利时机,二郎乡与青岛城阳区河套街道共同在二郎乡成立成县合义诚供销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板蓝根1000余亩,投资80余万元采购了板蓝根种植一体机、收药机等设备,推动农特产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如今,播种、采挖、加工等环节都用上了农机具,不仅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发展,还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二郎乡群众采收板蓝根(央广网发 刘建军 摄)

“原来家里用牛耕地,一天只能种2亩地,后来用微耕机,一天能耕五六亩。现在家庭农场使用604型拖拉机,一天能耕25亩。把我们从低效率劳作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特色产业。”二郎乡泥功山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马新让说。

马新让是一名普通农民,2022年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流转土地110余亩种植板蓝根。因自己没有农机具,雇佣当地农机手、拖拉机耕作,每亩的耕作成本在300元以上,每年仅此项支出就超过3.5万余元,成为制约农场发展的负担。

“去年6月份,我们享受政府农机购置补贴,购买了四轮拖拉机、板蓝根种植一体机等微型农机,现在每亩的种植成本由300元降到70元,大大减轻了家庭农场的经营负担。”除了完成农场耕种的外,马新让还帮其他农户耕种,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农机培训走进田间地头(央广网发 吴庭栋 摄)

“2022年,成县农机总拥有量达到32601台(套),完成机耕43.556万亩、机播21.86万亩、机收20.65万亩,农机化率达到58.56%,农机总动力达到23.13万千瓦,为山地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农机装备支撑。”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肖亮说。

近年来,成县把提高现代农业机械化作为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创新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方式,主动把技术培训、安全操作培训、政策法规宣传送到农业生产一线,打通了农业科技服务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有力促进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刘建军)

编辑:李红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