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威3月26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通讯员马爱彬)一捆稻草,将肆虐的黄沙囚禁在方寸之间;一颗初心,助力民勤“绿进沙退”的生态巨变。

25年来,甘肃省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助理工程师姜莉玲扎根最基层,争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辛劳守护一花一木,用青春见证“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出色完成各项林业工作任务,用行动和汗水践行为民宗旨和入党誓言,让片片荒漠披上绿装,大地处处春意浓浓。

姜莉玲指导防沙治沙工作(央广网发 民勤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姜莉玲先后荣获“甘肃绿化奖章”,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情系桑梓 返乡筑梦显赤诚

民勤,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沙坳一隅,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夹缝间的一片绿洲,生态脆弱,区位特殊,曾经是“十地九沙、非灌不殖”的生命禁区,漫漫黄沙和贫穷落后是民勤过往的专属标签。

生于斯,长于斯,当歌于斯。“我出生在这片土地,也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姜莉玲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民勤流传一首歌谣‘登高望远全是沙,一刮大风不见家。庄稼田地被沙压,流离失所奔天下’,我听着这个歌谣长大,甚至还亲眼见过这个画面,‘沙上墙、驴上房’。”

“身后就是家园,我们无路可退!”1998年,姜莉玲从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主动申请到民勤县东坝林业区站工作,加入战风沙、斗荒漠的“林业大军”,成为了亲戚朋友眼中的治沙“排头兵”。

姜莉玲在民勤东沙窝压沙造林区压沙治沙(央广网发 民勤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赶赴工作地点的路上,20岁的姜莉玲被漫天黄沙吹得灰头土脸,望着民勤坝区平展开阔的沙地,她想“要是这儿能种上树该多好”……姜莉玲目光坚定,在这条不平凡的“赛道”上,她立志要和沙漠化“赛跑”。

治沙、造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姜莉玲学以明智,以所学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很快蜕变成行家里手和技术骨干,用坚忍和汗水换来民勤坝区的林茂粮丰。在一次行业比武中因成绩突出,姜莉玲得到众多专家的首肯,被选拔到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从事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林木良种培育、造林种草、防沙治沙等工作。

正当姜莉玲准备要大干一场时,年富力强的她却遇到了工作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沙生植物的引种驯化、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是姜莉玲调入局机关工作后主要开展的项目课题,为了攻克治沙苗木的自繁自足,姜莉玲以沙生植物苗圃为实验室,广泛开展防沙治沙抗旱植物的选育及装备技术研究与应用。翻地、插纤、施肥、浇水……正当她的课题成果效益初显时,身体却开始“找茬”。由于长期接触农药,导致全身过敏、出现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打针吃药不见效,不得不输液治疗,还落下了习惯性过敏的病根。父亲心疼不已,打算找单位领导为她调整岗位,她却告诉父亲,“我不想家乡永远黄沙漫天,我要让它变成绿色”。

姜莉玲在压沙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民勤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2003年,姜莉玲光荣入党。她深感责任更重,事事都要走在前、作表率。龙王庙、老虎口、青土湖……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因需要现场指导,每年至少有两次,她要和同事们吃住在沙窝,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每天徒步20多公里现场巡回指导,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只能吃凉水泡干馍,晚上还得提防帐篷被风刮跑。

年年岁岁,姜莉玲在大漠深处亲身体验着“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的“甘苦寂寞”生活,心中却永远闪烁着沙海披绿装,荒漠变绿洲的梦想。

因长年累月在烈日下、风沙中压沙造林,导致姜莉玲脸庞黝黑、皮肤粗糙。她也尝试着用各种化妆品进行遮瑕,却怎么也遮不住黝黑的皮肤。有一年,在沙漠中连续工作数月的姜莉玲,购买了儿子喜爱的玩具,满心欢喜地冲进家中,想给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却被儿子一把推开,并将头埋进奶奶的怀中,哭闹着怎么也不肯叫一声妈妈。为了“讨好”儿子,弥补心中愧疚,姜莉玲下楼准备给孩子买套衣服,当店员问及衣服码数时,她竟无从回答……

尽管风沙改变了姜莉玲的容貌,但是改变不了的是她防沙治沙的决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状态。正是因为有姜莉玲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林业人”,年复一年地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以“寸草遮丈风”的韧劲营造绿水青山,才换来民勤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

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8%。民勤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生态范例奖”等荣誉。

不忘初心 为民服务显真情

民勤县是生态大县,生态建设任务繁重,退耕还林工作更为艰巨。

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姜莉玲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她经常深入退耕还林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详细调查退耕地,确保符合要求。严格按照省市退耕还林工程要求,扎实做好作业设计,结合民勤实际起草形成了《民勤县退耕还林管理办法》(试行)和《民勤县退耕还林作业设计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全县退耕还林工作,保证了退耕还林工程健康有序推进。

同时,姜莉玲利用所学的林业专业知识,开展设计编案、技术指导,政策宣讲;从退耕农户只认斜坡面积到斜改平、到合同卡片的建立,从农户盲目选择造林树种到适地适树的把关和监理,从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到退耕还林现金直补,从告“全县退耕农民的一封信”到解决林牧矛盾舍饲圈养,到退耕农户各种上访群访等,姜莉玲都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

姜莉玲进村入户宣传退耕还林相关政策(央广网发 民勤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由于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许多群众担心退耕还林政策不可靠,都不愿意退耕。“宣传让老百姓们明白,退耕还林是站在长远角度促进发展。唯有这样,才能让工作持续推进下去。”姜莉玲在有关部门配合下,通过印发资料、广播电视、墙报、组织参观,召开院坝会、户主会等形式广泛进行思想发动,并组织乡镇干部不分白天黑夜开展工作,深入到农户中去,与群众促膝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消除群众疑虑。

在推进退耕还林的工作中,姜莉玲也遇到过困难和阻力,在上门做村民思想工作时,连吃闭门羹,摔碗骂娘的情况也不少见,但她从来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次退缩和放弃的念头。“不怕吃闭门羹,不怕坐冷板凳,不怕闲言碎语,我‘厚着脸皮’三天两头去登门拜访,直到村民把政策吃透弄通。”随着宣传工作逐渐深入,加上部分率先退耕还林的群众切实得到收益,老百姓认识到了退耕还林决策的正确性,退耕还林还草的热情不断高涨。

此外,姜莉玲不断学习借鉴省内外经验,探索出“企业带动、土地入股、工程化造林、合同化管理”等灵活多样的退耕还林模式,集中规模发展枸杞、酿酒葡萄等特色经济林,拓宽农户增收渠道,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林业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

有一次,为赶造林工程进度,直到薄暮冥冥,姜莉玲才和同事收拾工具准备回家,不巧的是,沙尘暴来了,白天瞬间变成“黑夜”,能见度几乎为零,狂风呼啸,一道黑色的风墙快速移动,姜莉玲和同事摸索了近5个小时才走出沙窝,直到凌晨两点多才回到家。丈夫红着眼睛让她换工作岗位,然而第二天,她又出现在了退耕还林工程现场。

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地处沙漠最前沿的西渠镇在关井压田后,退出的耕地逐年沙化,要治理缺乏资金,不治理后患无穷。姜莉玲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调研后及时向领导汇报群众意愿,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让2800多亩沙化耕地得到治理,群众获得政策补助资金344.4万元,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小姜儿”,是能带来好福气的“福将”。每次去西渠,乡亲们总要跟她拉家常,邀请她喝口热水、吃顿便饭。

勇挑重担 恪尽职守显担当

在民勤县林业系统,提起姜莉玲,大家对她的评价都是吃苦能干。

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因民勤生态区位特殊,国家和省上给予政策倾斜,下达工程建设任务33万亩,实施面积为甘肃省最大,加之首次推行MCLOUD管理系统,大家都没接触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

姜莉玲开展退耕还林外业调查工作(央广网发 民勤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姜莉玲主动请缨,白天搞外业调查,晚上熬夜整理内业。一天,正在外业调查的姜莉玲接到“父亲病重住院”的电话,她急忙赶到医院,“肝癌晚期”四个字如同晴天霹雳击碎了她的心。领导劝她放一放手头工作陪陪父亲,但因信息录入工作正值验收审核的关键时期,内业资料都是她一人整理的,怕同事接手后理不清头绪,影响后续工作,姜莉玲在心里暗自许诺,“等我忙完这几天,就专门请假回去,一心陪伴照顾父亲”。然而,她一忙就是一个月,期间提前完成全县18个镇、184个村的5万多条信息录入和33万亩作业设计制图,一次性通过省上审核。就在工作接近尾声时,母亲让她赶紧回家,没想到这是她与父亲的最后一面。

2015年5月的一天,已经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的姜莉玲突然感到肚子剧烈疼痛,鲜血顺着脚流下来……同事见状,立即将她扶起来送往医院。“不要告诉我家人,不然他们会担心。”躺在手术台上的姜莉玲念叨着,她知道孩子肯定保不住了。手术后,她被送到病房,“不,我不住病房,我要回家。”姜莉玲知道,一旦住院,家人肯定会让她调整岗位。“孩子没了,对不起。”面对姜莉玲的来电,正在外地出差的丈夫心一震,眼睛红了。不过他很快冷静了下来,你身体要紧吗?没事。听着丈夫的关切,姜莉玲突然大哭起来。

工程验收时,一些老板想方设法拉关系、套近乎,甚至想当面或托人给她“好处”,都被她严词拒绝了,对质量不合格的,她坚决不签字,直到返工整改后质量达标。为此,有人气急败坏地指着鼻子骂:一个跑腿的,做做样子、走走过场就行了,哪来那么多事!可她坚持秉公办事,决不搞“关系工程”“人情验收”,对697个小班4.96万亩未达标退耕还林责令返工整改,把好工程质量关,省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民勤县新发展以梭梭嫁接肉苁蓉、林下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12万亩,改变了农户传统种植习惯,有力地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从耕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通过劳务输出,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姜莉玲查看沙生植物长势(央广网发 民勤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翻开姜莉玲的记事本,扉页上这样写到:作为基层林业工作者,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我们的双肩就担负起守护绿色的使命,我们的生命便融入这绿色的河流!

“治沙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姜莉玲说,作为一名林业工作人员,今后要继续加大沙漠治理模式探索,创新推广防沙治沙新技术,改善美化生态环境,带领社会力量发展林下和林产经济,在推广培训、技术指导上下功夫,把治沙用沙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增加农民林产业收入,为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美丽新民勤多做贡献。

姜莉玲犹如沙漠里的一棵“梭梭苗”,同民勤县林业系统党员干部一道,在祖国西北的千里风沙线上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

如今的民勤,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啾啾,老虎口梭梭成林、郁郁葱葱,黄案滩芦苇摇曳、流水汩汩……看着一片片金色的麦草沙障、一棵棵绿色的固沙“卫士”,姜莉玲内心无比坚定。她有一个心愿:就是盼望着有一天大家能来民勤,看看沙漠中的这片绿洲……

编辑:邸文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