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5月7日消息(记者张胜强)走进彝族文化展示馆,25岁的海来普铁指着墙上的展品,陷入了回忆。

  “小时候我就用这种木桶背水回家,那时候阿爸厉害,背一桶水可以不洒出来。”
 

  彝族文化展示馆中展出的民族服饰。(央广网记者 张胜强 摄)
  
  长大之后,美姑县各个村里通水通电的速度越来越快,出行的马路也修到了每条村的门口。
  生活不是一件难事了,但生计又成了新的问题。
  “之前去外面打工,在山西那边做过光伏,自己也买过面包车做运输。”2019年,走南闯北的海来普铁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家乡。尽管手头上有了不少积蓄,但海来普铁心中依旧没有什么着落。
 

海来普铁。(央广网记者 张胜强摄)

  也就是在这一年,“粤菜师傅”工程培训班来到了美姑县。看到村里来了通知,之前从没下过厨的海来普铁也报上了名,“至少可以改善一下个人生活”。
  坐上县里包的中巴车,海来普铁用三天三夜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广东。
  在学院以及实训酒楼里,粤菜的烹饪方式令海来普铁大开眼界。“我们后厨每天都有好多人在一起工作,还是挺开心的。”
 

海来普铁在顺德厨师学院。(受访者供图)
  
  顺德厨师学院老师冯远日介绍,教学课程为了适应凉山当地的口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我们在教授具体菜式的时候,也会强调厨房的操作流程。因为我们粤菜讲究分工,岗位相对独立,但是又能分工合作。”
  兴奋的海来普铁隔三岔五就跟远在凉山的亲戚朋友“汇报”学习过程与城市见闻,同时也在更努力练习自己的手艺。
  “普铁作为第一批来顺德的学员,是很认真的一个小伙子,而且还是‘美姑班’的班长,一直在培训班里面协助老师带动同学。”
  冯远日对这个彝族小伙子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对他也有一份期待。“希望他能够把这个顺德菜和彝族餐结合起来,把两地的饮食风俗、烹饪技艺相互融合,促进当地饮食行业的发展。”
  在厨房一次次的练手中,海来普铁萌生出自己回家开店的想法,“因为我有信心能够盈利。”
 

 

坐落在路边的思源生态农庄。(央广网记者 张胜强摄)

 

  为期两个月的培训结束后,海来普铁回到了家乡,之前频繁跟家里人讲述在顺德学厨的这一段经历又给他带来了一份惊喜。“家里的亲戚比较相信我,愿意当合伙人,凑出了150万帮我开店。”
  加上之前自己的积蓄,占地数百平米的思源生态农庄就在金沙江旁红红火火的开了起来。
  同时作为经营管理者,在顺德见过粤式酒楼的海来普铁对农庄的选址也有自己的一份考量。“我们这附近不远有个‘悬崖村’,是非常有名的景点,所以旺季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说起如何让客人接受川菜里尝出“粤菜味”,海来普铁说这曾经是他想的最多的地方。“刚开始我们也会做一些粤菜给客人试试,但是接受度不高。”
  海来普铁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加灵活的运用在“粤菜师傅”培训中学到的东西。“我们后面就调整了菜式,但是保留了粤菜注意精致讲究的做法,还有对后厨管理的流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道的粤菜在美姑县也迎来了“伯乐”。
  “我们这一代,出去打拼过的比较多,所以还是有一部分年轻人有好奇心,想试试吃粤菜。”做的次数多了,名声也传了出去,甚至偶尔还有慕名前来吃粤菜的客人。
  就这样,每天来来往往的食客们驱车走进了思源生态农庄。 
  “我们农庄现在已经是三星级了,下一步争取在半年之内做得更好,成为一个四星级的农庄。”海来普铁说。
  “普铁”在汉语中意为“解放”。在厨房里,拿着铁锅翻炒着菜肴的海来普铁,也找到了真正令他感到“解放”的地方。
  “我们思源农庄的名字,就是提醒我要不忘初心,饮水思源,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