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央广网发 广东省委宣传部供图)

央广网广州1月29日消息(记者 王雪薇 郭翔宇)岭南处处春,今年分外早!在广东地区,一直延续着过年“派利是”的习俗。粤语中的“利是”,取的是“利事”的谐音,寓意着好意头、一切顺利,也有鼓励、激励的含义。

兔年新春开工的第一天,广东高规格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主会场云集1000人,如果算上各地分会场,总人数达2.5万人,是近年来广东省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

广东一口气给“乍暖还寒”、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市场派发了三封“利是”:如何应对变局?如何开创新局?如何服务大局?

大有大的风范,大有大的担当。高质量发展看广东,不仅是思接今古、审视当下,更要看广东如何知重负重、砥砺前行……

第一封“利是”:

信心满满迎开局

在这场“广东新春第一会”上,从政府到企业,都透出一个“敢”字——政府“敢”为,企业“敢”投!而“敢”字背后,投射的是广东的信心!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信心,当然是市场的利好。

“敢”,是广东的传统,更是广东人的传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以“敢为天下先”的担当“杀出一条血路”,率先改革开放,率先创办经济特区,四十余年间,完成了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省份到“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大跨越。

数据显示,广东2022年GDP为12.91万亿元,再次刷新中国省域经济“天花板”,GDP总量连续34年位居全国第一。从“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到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广东“造”出了8个万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建成了全球最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工业体系。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广东人的“敢”,不仅表现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还内化为敢于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正因如此,才能吸引一批批心怀梦想的奋斗者,在这里书写自己的传奇。“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曾经的一句玩笑话,改变的却是无数年轻人的命运。

“广东不仅是中国经济的领头羊,更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广东有着中国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已经视他乡为故乡!”东华能源(茂名)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铭祥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一席话,赢得台下掌声一片。掌声之中,更多的是同为异乡人奋斗在广东的共鸣。

不忘来时路,逐梦新征程。当下,广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紧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等重大历史机遇,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要平台,先后部署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广州期货交易所、华南国家植物园、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等重要项目,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截至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达12.6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1%的GDP,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特别是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敢为”这一主线,回顾“何以广东”的历程,背后传递的信号坚定而确切:勿忘来时路,越是艰难的情况下,越要以确定的心态应对变局;在南粤大地,改革的精神是一种传承,且生生不息。

第二封“利是”:

高质量发展创新局

回顾来时路,是为了更好地再出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面对百年之变局,广东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经济大省挑大梁。在昨天(1月28日)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再次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的根本出路,也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出路。

从依靠人手加工到应用先进设备制造,东莞正从“世界工厂”迈向“创新工场”(上图东莞市宣供图,下图央广网记者官文清摄)

从自身发展的阶段看,广东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口数量多,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一直是困扰广东发展的突出问题,再加上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的粗放式增长已不可持续,更无法复制,唯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向上突围。

从横向比较看,尤其是对比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广东的自主品牌、核心技术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单纯靠以往量的增长是无法逾越的,只有依靠“质”的提升,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从广东在全国所处的地位看,“排头兵”往往意味着挺进“无人区”,要为“后来者”开辟出一条路,几多险阻几多曲折,在所难免。

广州珠江新城夜景(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发展方向既已明确,广东如何踏好每一步?在这场会上,广东十多个省直部门“一把手”纷纷表态,言简意赅,但信息量不小。比如,广东省工信厅提出,争取2023年全省工业投资要增长达到10%以上,推动9000家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在财政保障方面,广东省财政厅明确,统筹1500亿元支持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重点工作;在保民生方面,广东省人社厅表示,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让劳动者“粤就业越幸福”……

以目标为导向,用数据来支撑,在回答“推动高质量发展”这道“必答题”时,广东人的“实”再一次得到体现。

第三封“利是”:

再造一个新广东

如果说,广东给全国的前两封“利是”,对应的是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落脚点都是立足广东看全国;那么,第三封“利是”则是放眼全国视角看广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经济为何被认为是全国经济形势的“晴雨表”?不仅仅是因为广东的经济体量大、财税贡献高,更在于广东的供应链体系、产业配套能力、人力资本积累、基础设施系统等,都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

广东在哪些方面着重发力?在哪些领域率先试水新政?落子在广东,但影响往往波及全国。此次高质量发展大会除了主会场的高规格之外,还特别设置了五场分论坛,在议题上既有广东特色,也切中高质量发展的“要害”。

从全国来看,经济大省挑大梁;对广东而言,则是重大项目要挑大梁。2023年,广东将安排省重点项目1530个,总投资约8.4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单是超百亿元项目就达205个。

值得关注的是,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代表均表态,会加速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其中,宝洁将把其国际贸易供应链控制中心从欧洲迁至广东,负责RCE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市场的进出口业务管理服务,奠定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进一步辐射欧亚市场的战略布局。

位于佛山市高明区吉田村的无人水稻农场(央广网记者官文清 摄)

从全力推动有效投资落地落实,到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再到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深入”“努力”,每一处落笔用词,广东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推动高质量发展,没有捷径,唯有务实!

“扎扎实实抓好今年,抓好5年,再深耕10年、30年,必定能再造一个新广东、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兔年开工首日,广东高质量大会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成了网络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万马奔腾中,如何做到一马当先、力争步步领先?广东喊出的不仅是一句“高”音,还有下沉到县区一级的全省“总动员”。

就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当天,佛山20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签约总额约为1445亿元;今天(1月29日)上午,广州市举办重大项目开工签约仪式,460多个项目,总投资超6800亿。

“再造一个新广东”,不仅是广东面对百年变局中主动作为、迈出的重要一步,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作为“第一经济大省”所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编辑:夏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