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连州市瑶安瑶族乡立足民族地区生态与文化优势,紧抓“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机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系统推进洛神谷景区规划、建设与运营,带动乡村面貌整体提升与产业融合发展。目前,洛神谷已成功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瑶安乡也获评广东省“森林城镇”。预计项目成熟后,年接待游客量可达20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近千个,年综合收入约8000万元,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探索了可行路径。
加强用地保障,服务项目落地
瑶安乡针对土地资源零散、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完善规划体系、开展资源调查、推进土地整治,保障洛神谷项目用地需求。一是科学编制空间规划。瑶安乡统筹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旅游专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产业发展区域,优化用地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一带一心四区”的功能分区,包括河滨水休闲带、核心旅游区、山地森林景观区、古驿寻踪徒步区、历史文化景观区和田园风光景观区,明确了“民族风情+温泉度假+农耕体验”的多元业态发展方向,为项目实施提供规划指引。
二是开展资源精准调查。组织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住建等部门,采用“无人机航测+实地勘测”方式,对全乡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实地走访、数据比对,建立“一村一图一表”资源台账。调查共识别整治潜力地块26宗、总面积2235.8亩,按用地性质分为建设用地整理、农用地整理、乡村风貌提升和产业导入四类,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推进土地整治实施。围绕洛神谷项目用地需求,对原瑶安中学、瑶安综合厂、供销社、屠宰场等低效集体建设用地实施统一收储与整体规划,并通过“宅基地置换”方式妥善集中安置75户迁居村民,同时整合镇区周边闲置土地,累计盘活建设用地95亩,专项用于民族特色商业街、高端温泉酒店、精品酒店、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项目承载能力。截至目前,已建成瑶族特色商业街1条,高端温泉酒店、精品酒店、旅游集散中心各1座,并配套建成一批旅游服务设施。

瑶安瑶族乡风情商业街整治前

瑶安瑶族乡风情商业街整治后
创新推进机制,促进持续发展
面对文旅项目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瑶安乡着力创新市场化推进机制,完善合作模式,提升运营水平,构建长效发展格局。一是构建政企协同模式。探索实施“EPC+O”(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一体化)模式,由连州市国资企业与专业文旅企业钧明集团合作,双方按7:3比例共同投入6.34亿元,推进洛神谷旅游项目建设。项目资金由连州市政府统筹整合专项债、典型镇培育资金、示范带建设资金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补助等政策性渠道予以支持,钧明集团则按比例投入相应部分。瑶安乡政府与国资企业负责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公共旅游服务设施及历史文化设施修复等基础工程;项目主体建成后,以20年长期租赁形式整体移交企业运营。运营方负责室内装修、场景营造、设施设备购置等提升工程及后期运营管理,实现专业分工与优势互补。
二是强化专业运营管理。项目初期即引入钧明集团作为运营总承包方,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建设对接与后期运营。运营团队将瑶族建筑风格、非遗体验等文化元素融入整体设计,对商业街23间商铺实行统一业态规划与招商,负责酒店市场营销与服务管理,策划开展皮划艇、“洛神花船”等水上活动及文化体验项目。同时,按照4A级景区标准实施统一管理,联合政府、村集体建立覆盖景区内外的管理机制,年均节约公共服务支出约50万元,有效提升管理效能。
三是优化收益分配结构。运营方通过酒店经营、商业街区租金与管理、特色项目票务及景区IP运营等市场化方式获取回报。项目运营期内,景区已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整村综合增收超60万元。政府方面获得持续税收,并将部分收入用于当地民生与基础设施提升,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国有企业作为项目物业主要持有方,获得长期稳定的物业租金,并享有部分经营收益分红,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与可持续回报。当地村民通过就近就业、资产租赁、参与经营等途径实现增收,目前已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多元收益模式有效激发各方积极性,保障了项目的长期可持续运营,形成多方共赢格局。
拓展整治成效,推动多元发展
瑶安乡将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文化传承、产业升级有机结合,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1+2+3+6”绿美建设行动,在镇区周边及沿线道路种植观赏林木1.7万棵,建成绿美长廊1条、示范公园2个、景观路3条和绿美乡村6个,森林覆盖率达93.08%,负氧离子含量超1800个/cm3,为景区提供优质生态本底。同步推进水域空间治理,对长合水、带田水、保安河等实施生态护岸建设与清漂工程,清理河道16公里,打造河堤景观节点,构建水清岸绿的滨水空间,为皮划艇、“洛神花船”等亲水项目提供优质载体,助力打造大湾区高端森林康养目的地。
二是深化文化资源植入。在乡村风貌提升中创新实施“赤膊房变民族画布”行动,通过统一门窗样式、增筑瑶族特色瓦顶与吊脚结构、嵌入长鼓舞图腾等手法,形成长达21公里的“黛瓦黄墙牛角檐”瑶乡建筑风貌带。利用整治后的闲置宅基地建设非遗活态传承基地,升级瑶舞舞台、竹竿舞表演场等设施,将瑶族高台小长鼓舞等省级非遗深度融入景区体验。定期开展的文艺汇演、篝火晚会及重建的全榫卯结构瑶族风雨桥,共同构成洛神谷独具魅力的文化IP体系,显著提升景区文化辨识度与旅游吸引力。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景区客源与品牌优势,瑶安乡将整治后的810.3亩连片农田打造为景区周边田园风光带,拓展农耕文化体验空间,有效延伸了游客的活动范围;清源等七村联合成立公司,围绕游客需求流转土地发展种植采摘,并盘活闲置厂房建设电商直播间与加工厂,推动农产品转化为特色旅游商品。该公司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村集体增收超60万元,带动280户农民增收20万元,形成“景区带动、产业互动、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来源:广东省自然资源厅)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