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4月12日消息(记者朱子荣 何伟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报道,近日,“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在广州拉开序幕。本次活动沿着广州起义参战部队改编的红四师的转战路线,途经花都、龙门、紫金、海丰、普宁等地,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多种形式,多维度、立体化地进行党史学习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着力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党史学习教育变得更为生动鲜活、切实可感。

 

 

  4月2号,在广州花都花城小学,一场名为《游曦》的木偶剧正在上演,剧情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27年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19岁女兵班长游曦一生追随革命、奋勇守卫天字码头的场景。

 

木偶剧《游曦》演出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这是广州“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第一站的文艺展演,由于形式鲜活有趣、剧情跌宕起伏,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木偶剧主演杨旭迎:“最后一段讲的是游曦带着女兵班,在天之码头跟敌人拼到最后一刻,我永远都会有眼含热泪的感觉。如果可以给更多年轻人看到,我觉得大家都是会很感动的。其实我们都能够很直接地感受到戏剧的这样一个冲击。”

  文艺展演以“飘动的红布带”为主题,除了木偶剧,还有话剧《1927·红色广州》,它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2019年推出的《1927广州起义》沉浸式话剧形式基础上进行重新改编创作而成。

 

话剧《1927·红色广州》演出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陈何毅:“它主要是以广州起义重要的标志“红布带”为主线,把几个英雄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比如说有张太雷、梁桂华等等这些英雄人物通过红布带,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反映当时在广州起义中这些英雄人物的一个信仰的坚持。而且也为剧创作了主题曲《永远的红色》。”

  广州“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有融合话剧演出、歌曲演唱、木偶剧演出等形式的精彩文艺展演,还有“广州起义”图片展览、以“重走革命事迹,践行初心使命”为主题的党课。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苏香旭在微党课上讲述广州起义红色故事,使观众如同亲临革命前线,对广州起义的背景及经过、对革命先烈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广州市民张艺馨:“革命先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牺牲了自己,牺牲了家庭的这种革命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应该把这样一种精神、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在工作中应该将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1927年12月11日爆发的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革命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起义部队撤离广州后在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整编为“红四师”,后经龙门、紫金等地往当时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进发。之后,红四师与红二师会师,为巩固和发展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接下来,“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还将沿着广州起义参战部队改编的红四师的转战路线而展开,包含龙门、紫金、海丰、普宁等站点。

  本次活动的背后有哪些特别的故事?又该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融入红色教育?记者对本次活动承办方负责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谢莹进行了专访。

  记者:谢馆长,这次活动在文艺展演部分用《1927·红色广州》话剧的舞台版来呈现我们的红色文化,当时是怎么去构想的呢?

  谢莹:因为现在红色文化的传播,我们希望它是一种多形式的突破,以前我们是比较传统的参观听讲解这样一种模式,我们希望这次是一种更加生动,让观众更有体验感,更有代入感的这么一种传播的形式。所以当时我们考虑到用话剧。因为在2019年我们馆就已经推出过一部沉浸式话剧,就是《1927·广州起义》的沉浸式话剧,当时这一部话剧反响非常好,因为大家感觉到能够参与到话剧里面能够有更多的体验和感悟,所以我们这一次走的时候,我们也希望用话剧这种形式走出去,然后观众可能会更加生动,对党史的学习方式上会有一些更好的体验。

  记者:它主要的内容、包括它的主题我们是怎么敲定的呢?

  谢莹:广州起义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红布带,而且这个红布带也是我们馆现在很重要的一件文物,它也是国家一级文物,整个话剧它就是以红布带作为一个精神的引领贯穿。就是讲红布带从广州起义爆发的第一天,广州苏维埃政府的成立,那么到了第二天怎么样跟国民党的反扑,他们艰苦卓绝的战斗,一直到第三天起义失败之后部队的一个转移,然后红布带它怎么样保存下来。我们是这样以红布带来作为整个演出话剧的一个精神引领。那么还有我们为了这一部话剧,然后创作的一个主题曲《永远的红色》,其实也是以红布带作为曲子的一个精神底蕴来打造的。

  记者:我们这部话剧会在我们红色文化轻骑兵活动的哪些地方去表演呢?

  谢莹:我们首先第一站是到花都,因为花都是红四师成立的一个地方,就是广州起义失败之后,主力部队他就撤退到了花县,在那里成立了红四师,那么接着红四师就奔向海陆丰。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转战到了龙门、紫金、海丰,与红二师进行会合,那么之后又转战到普宁。所以这一次我们基本上是5个地方,花都、龙门、紫金、海丰、普宁这5个地方。

  记者:我们整个红色文化轻骑兵的活动到了每一个点,我们也会根据每个点的一些特点去安排一些跟当地相关的一些活动是吗?

  谢莹:会有一些不同,这个也是根据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比如说我们在海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的研学,我们会采用跟当地的学生进行交流的这种方式,让当地的大学生也跟我们带去的大学生,他们一起去走红色之路。另外也让广州去的大学生去当地去采访海丰的这些革命的后辈,让他们去直接去面对面地对这些革命后代进行一个采访,那么这样子的话也会增加它们这种一种对革命前辈的一种缅怀也好,或者是他们的一些所想也好。

  记者:我觉得这次活动的很多的关键词,那么其中您对红色文化轻骑兵是怎么理解的呢?

  谢莹:文艺轻骑兵可能大家比较熟悉,以前可能带着演出到各地去演出这样子的一种形式,但是我们这次是叫红色文化轻骑兵,首先红色它就是以红色文化作为底蕴的,整个活动的主题都是贯穿红色文化的。

  然后我们这一次是叫文化,不是文艺轻骑兵,就是除了展演之外,还有很多的其它的文化活动形式,包括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些内容是涵盖在里面的。那么轻骑兵这个概念,其实从博物馆来说,我们可能不光是希望观众走进博物馆,我们还希望我们能够走出去,去到各个地方,把这种红色文化带出去,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整个红色文化轻骑兵的一个想法。

  记者:这样一支轻骑兵队伍是怎么去炼成的?这个过程给我们分享一下。

  谢莹:这次轻骑兵队伍其实主要是有两个部分,一个就是我们的馆领导和馆的工作人员,这是整个活动的策划,包括在红色文化内容的呈现,比如说党课、展览,这些属于博物馆的专业范畴之内的,都是由我们馆的人员去承担。另一个部分就是属于艺术呈现的一个形式,那么这一部分就是由一些专业的文艺演出的这些人员去承担的。

  应该说我们这个活动从去年开始筹办到现在大概半年的时间筹办,我们之前是做了很多的调研,我们自己先重新去走一遍这些历史遗迹,然后去请当地的专家跟我们介绍红四师相关的一些史迹。第二次我们又再去了一次,主要就是整个活动的落地,要跟当地的很多部门去进行对接,去进行协调,这个过程它确实也是比较艰苦的。

  记者:我们的轻骑兵队伍,既要传递这个时代的正能量,又要有创新和接地气。您觉得我们的优势来自哪里?

  谢莹:我们现在一个大的社会氛围,就是我们要学习红色文化,学习党史学习教育。第二点我觉得是来自于我们在工作的实践当中的一个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因为这几年我们馆在红色文化的传播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我刚才讲到去年我们推出的《1927·广州起义》的沉浸式话剧,就是在这样的一些形式的探索上,我们也在尽量的突破一些传统的这种方式,让观众有更多的体验和参与,就是带入有感。能够更好的把这种党史学习教育能够做得更生动一些,我们是不断的在探索,包括我们的木偶剧,现在我们今年可能还会打造一些角色扮演式的这种研学,我们在想方设法的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去让观众能够接受到这种红色文化。

  记者:您觉得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融入红色教育?

  谢莹:我们讲红色基因的传承,它需要在下一代的人当中去根植这种红色基因,我们觉得大学生他们应该是现在社会上一个知识的群体,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群体。我们想就是说首先应该是带他们走,让他们先感受一下当时的一个革命的历程,然后通过这样的一种感受,让他们自己去启发他们的一个感悟,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想。最后我们是希望还是要跟他们的学习相结合,跟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所以这一次我们是跟广州大学的美术与设计学院来合作,带领这些学生走,那么最后他们走完之后,我们会有一些跟他的课程相结合的红色文化的一些文创或者是展览的最后的一个呈现。那么也是希望就是说他们走完之后,把这种红色文化跟他的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编辑:张胜强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