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11月14日消息(记者陈洪亮)在福清市上迳镇星马·鑫鱼生态养殖基地,“渔光一体”大棚勾勒出现代农业的生态图景——棚顶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清洁能源,棚下养鳗池里水流循环不息,90%以上的养殖尾水经多级处理后重返生产环节,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1.5万吨。
这样的绿色发展场景,正是福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践行“十四五”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衔接“十五五”乡村全面振兴部署的生动注脚。作为福州首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福清积极构建“科技赋能+全链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福清样本”。
据悉,锚定“十四五”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该产业园聚焦鳗鲡、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在绿色转型上持续发力。15万平方米工厂化鳗鲡养殖基地与万亩标准池塘基地联动发力,广泛应用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尾水综合处理率稳定在90%;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实现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9%;“养殖+蔬果”种养循环模式带动20多万亩绿色蔬果种植,化肥用量减少15%。

“渔光一体”的生态养殖基地,棚顶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清洁能源(央广网发 周巍 摄)
全链条升级让“一条鳗鱼”串联起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在产业融合上,产业园以预制菜产业为发力点,推动观光式食品超级工厂建设,目前加工厂房主体已竣工,116米全自动烤鳗生产线可完成十八道工艺的智能生产,并通过HACCP等多重国际认证;链接京东搭建“互联网+”交易平台,161家企业入驻B2C板块,配套建设100万吨级全国最大冷链仓储基地,实现“养殖端到消费端”的无缝衔接。
据介绍,“公司+养殖小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更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上迳镇县圃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一年间村财收入从41万元跃升至103万元,村民在养殖基地务工月收入超4000元,走出了“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协同发展之路。
立足“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福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深化“一核两带四区”布局,以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园为核心,打造鳗鲡绿色养殖、生猪规模化养殖两大产业带,建设国际食品加工区、农文旅融合示范区等四大功能区。未来,这里将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与生态保护深度协同,让发展动能持续转化为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