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福州8月8日消息(记者罗晓英)用“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长清风”来描述夏日的榕城似乎很贴切。行走在福州的大街小巷,绿荫如盖的榕树之下,总能看到市民在下棋,或看报,亦或是三五成群围坐石桌前话家常。
榕树于福州市民而言,不仅是一张极具底蕴的城市名片,更是一种可亲可近的小确幸。它不仅融入且赓续着城市千年文脉,更引领福州从单一树种保护迈向全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
目前福州已建成1395公里全域绿道网络,1500多个公园遍布全市(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北宋年间,福州知州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多年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
种树还是种草,不只是绿化方式的选择问题,更关乎“为谁而种”。“不能让老百姓挨晒”,是把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摆在首位,是从“身入”到“心入”,是政之所向。比起“绿化覆盖率的数字”,显然“老百姓走在路上不挨晒”才更值得选择。
福道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正是强调了“历史纵深感”和一以贯之的城市内涵式发展理念,福州人对“榕树之爱”也给予最崇高仪式的表达——别称“榕城”,即以树为名冠一座城。
以树为名冠一座城:让榕树造福榕城
“榕树是福州的灵魂,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老福州人魏阿伯深情地说。福州,别称“榕城”,其植榕历史可追溯至唐末。据统计,截至2024年,福州城区由福州市园林中心直接管理的行道树共13.5万株,其中榕树3.58万株,占比26.5%,足见榕树在福州绿化中的重要地位。
炎炎夏日,漫步在福州的大街小巷,榕树以它那茂密的枝叶为市民提供清凉,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绿色风景线。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棵棵古老的榕树与古厝相映成趣,诉说着福州的古老故事。
位于三坊七巷南后街入口处的古榕树(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魏阿伯家住三坊七巷边上,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带着外孙坐在南后街入口处的古榕下纳凉。他说,小时候,家门口的榕树就是他们儿时玩耍的乐园,现在又成为了后辈成长的见证者。“榕树对于福州人,不仅是自然的产物,那还是家园的象征。往大的说,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福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魏阿伯说道。
如今的福州,榕树葱茏,碧水环绕,山水相依,牵起满城福气,不断造福着福州人民。
位于三坊七巷的“网红”爱心树(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人与榕树的关系更是双向奔赴。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的“顶流”爱心树,便是一棵榕树。曾长期“霸占”着福州游客的微信朋友圈,网友说“这是爱的承诺和期许。”乌山上的门帘榕、于山上的寿岩榕、安泰河边的龙墙榕、西禅寺的一木成林……不仅独自成景,还附带种种传说故事。榕树文化,早已成为福州城市文脉的一部分。
榕树不仅为市民提供了遮阴纳凉的好去处,还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每到节日庆典,公园里的榕树下总是热闹非凡,戏曲表演、民间艺术展示等活动让榕树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从古至今,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市民,福州人对榕树的热爱深深扎根;1985年2月8日,福州市决定命名榕树为福州市市树。
从“榕树”到“容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实践
7月26日,从哈尔滨来榕旅游的李女士一家正走在杨桥路和白马路的交叉路口,对横立在路正中间的榕树感到惊讶,“这里的道路竟然为树让路!”
杨桥路和白马路交叉路口的榕树(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而这并不奇怪。漫步福州市区,经常可看到一些略显“霸道”的榕树,它们扎根在道路中央,所有车辆经过它们身边都要绕道而行,颇有“一夫当关”的气势。位于南门兜十字路口的榕树被誉为最具地标性的“霸道”榕树。南门兜原是福州城往泉州、潮汕的必经之路,古驿道沿途植榕。据记载,南门兜原有两株榕树,一大一小,称“母子榕”,传说种植于张伯玉“编户植榕”的时期。
1969年,南门兜的榕树因故被砍。市民反响强烈,海外侨胞也纷纷致信当时的有关领导:“榕城岂可无榕”。正因为如此,1972年9月,有关领导指示移植榕树。如今的南门兜古榕枝繁叶茂,这条绕树而行的道路已经成为福州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榕树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苍劲古朴,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留念。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自然遗产,又提升了城市品质,体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双向奔赴。
位于南门兜十字路口的榕树被誉为最具地标性的“霸道”榕树(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福州要打造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城市”是福州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福州依托其独特的山水格局,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努力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以保护生态开始,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在道路建设方面,福州不仅注重保护古树名木,还大力推广绿色出行方式。据福州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福州地铁在规划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今,福州地铁已经迈入地铁“环线换乘”时代,在为市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的同时,也减少了汽车尾气排放,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
除了地铁建设外,福州还通过构建公园体系、打造绿道网络等方式,将山水元素引入城市。福山郊野公园、福道等城市绿道的建设,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绿色的好去处。
炎炎夏日,市民在福山郊野公园纳凉(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我们家就在福道5号入口处,不管是日常散步还是有朋友来,去福道走走都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市民陈玉兰告诉记者,家门口就能沿着福道蜿蜒曲折的步道漫步,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实属惬意。数据统计,目前福州已建成1395公里全域绿道网络,1500多个公园遍布全市。截至2024年底,福州市建成区绿地率40.47%、绿化覆盖率44.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7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5%。生活在这座城里,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景。
雨中福道(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智慧引领:科技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探索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福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迈出了新的步伐。福州市启动城市公园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和城市绿化养护监管系统,依托物联网智能系统,实现了从传统管理到数字化管理的转变。
“通过数字化管理,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公园和绿地的养护情况,及时调整养护措施。”福州市园林中心绿化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道。例如,在公园的花卉养护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从而精准控制浇水和施肥量,提高花卉的成活率和观赏效果。此外,智慧园林系统还能实现游客流量监控、安全预警等功能,为游客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游园环境。
智慧园林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促进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通过数字化手段,福州能够更科学地规划城市绿地布局,优化植物配置,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同时,智慧园林系统还能够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如在线预约、智能导览等,提升了市民的游园体验。
道路旁的树木成为天然的“遮阳伞”(央广网记者 罗晓英 摄)
从道路绕树而行的细节,到山水城市理念的实践,再到智慧园林的探索,在城市发展更新过程中,福州市坚持“榕城”底色,想方设法尽最大可能“容树”,书写着一卷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篇章。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