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 氤氲端午香

  还是四月天呢,天水城就开始氤氲着一种香氛。

  走在西关的街巷间,一股香扑面而来。风一吹,好像没了;拐个弯,又是它,幽幽不绝,不是花香。正思量这是什么香型呢,一抬头,只见眼前五彩缤纷,彩线飘拂。

  “一转眼又到五月五跟前了!”天水人这样惊叹时光的脚步。这时,街面上会突然冒出一溜儿卖荷包彩线的地摊,琳琅满目,香气袭人。地摊挪到哪里,衣带荷香的“天水白娃娃”就攒聚到哪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

  唐代著名宰相、文学家,秦安人权德舆这样描写当时的端午节景象:“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身上挂着永结同心的彩色丝线,轻盈的衣裙衬托出美好的体态,那时候的老神仙若真的穿越到一千二百多年后,过的岂不正是我们今天的日子?

  少时,没有现在这么亮丽的五色丝线做手环、荷包,但小孩子自有办法。我们会用蓝墨水染出蓝线,红墨水染出红线,用各色草叶染出深浅不一的黄线绿线,甚至,就用厨房做好的槐菜汤浸泡出可爱的嫩黄色,一丝一缕自然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草木香。端午这一天,我们这些脏兮兮的男娃娃,也会洗干净手腕和脚脖子,让姐姐给系上线镯儿。系线时,娃娃们不准开口说话,系上后也不能随意丢弃,说这样才可以防止虫叮蛇咬。

  到了五月五,不要说飘香的荷包,浓郁的艾蒿,就是那早晨柳叶上晶莹的露水,似乎也透出一丝独特香味,看着就神清气爽。不用说,大人的腿脚早被端午的露水“摆”湿了——民间传说,端午早起,登山郊游,可祛除病痛,俗称“摆露水”。

  外公曾给我讲过一个“癞蛤蟆躲端午”的故事,引人遐思。端午前一天,有的人会捉一只蛤蟆,在其口中塞进一锭墨,悬于阴凉处晾干,就制成了蛤蟆锭。将蛤蟆墨涂于患处,能治疗痄腮,消除肿块。故此癞蛤蟆一到端午就不敢吱声,怕被捉去做了蛤蟆墨。我常悬想,炎热的夏天,那种墨香涂在脸上凉丝丝的感觉,也许真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那时在北方,粽子是难得一尝的,因为大米都是稀罕之物,粽叶更是少见。秦安老家有一句俗话,“乡里人吃粽子,没蜜就甜”,如今不论城里乡下,吃米自然都不成问题,蜂蜜也不稀罕,吃多了反而甜得慌。像我这样爱吃面食的北方人,粽子总是浅尝辄止,麦制品倒是常吃不厌。

  新箩面有一股天然的香味。新麦上场,先拿一些脱粒磨成面,外婆就会烙花馍给娃娃们吃。一种做成蝉形,叫“麦蝉馍”;一种周围一圈鼓起的角,叫“鼓角儿”。在白面中加入油、盐、苦豆等调料,在饼面上压出各种花纹,又好看又好吃。少时一进村口,老远就能闻见空气中新麦面的香。

  甜醅是天水城乡经久不衰的一种风味小吃。从记事到如今,那甜香一直弥散不去。

  我曾亲见外婆“煮甜醅”的过程。将上好的小麦或莜麦潮湿,碾去或舂去麸皮,淘簸干净,煮熟,晾到适宜的温度,再按比例将酒曲拌入晾好的麦醅之中,拌匀后装进瓷盆,裹上塑料布,再蒙上棉被,放在热炕上发酵,约一天半后即可食用。

  甜醅发酵成功与否,全凭酿造者的经验。温度的高低,醅料与酒曲的比例,揭缸的时间都有讲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简直是“道可道,非常道”。煮不成功的酒醅是难以下咽的。所以在粮食金贵的年代,能煮一盆好甜醅出来,是一件中彩头的事情,全家都会喜气洋洋。外婆总会摘几片鲜嫩的核桃叶覆在麦醅上面,这样酿出的甜醅有一股特殊的香味。一勺白生生、蜜汪汪的甜醅入口,甘甜如饴,酒香醇厚,消饥止渴,满口余香,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坦。

  这样馨香的节日醉人的城,难道不值得“偕老祝千年”吗?

  武威 吃油饼卷糕

  五彩线线,装了草药的荷包和油饼卷糕。

  这是武威孩子们的端午。

  糯米、红枣、葡萄干、蕨麻,炸油饼做油饼卷糕。

  这是武威成年人的端午。

  在一次次戴着五彩花绳的期盼中,孩子们变成大人,大人逐渐老去,端午节的习俗继续传下去,孩子们胖而圆的胳膊上,赫然是最最鲜艳的花绳绳。

  端午节的油饼卷糕,也成为武威人翘首期盼的一种节日限定食物。

  并不是原料珍贵到只有在这十天才有,而是主妇们只有端午节才会制作这种食物。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全家人的口腹之欢,是跟主持家务的主妇心情挂钩的,但逢了节日,就算再懒散的媳妇,都必须打起精神,像参加一场没有裁判的比赛,精选原料,提前布局,务必要在节日当天圆满得像花园里开的牡丹花一样,满心满瓤儿,溢出来最好。

  虽然新疆曾经出土过全国仅有的文物“粽子”,说明粽子这种食物在全国的普及程度是如何深入,但西北人民在对粽子的改良中,将无处可寻的粽叶找到替代品——油饼,进而产生一种食物,这说明人们真的是在踏踏实实地生活——每一天每一个节日都不能放过,要彻底地过好、过旺。

  河西走廊上的食物,略一深思,都能找到来路。

  陕西的甑糕因着电视剧《那年月圆花正开》中频繁亮相,被人们追捧,糯米中夹杂着深红色的枣泥和葡萄干,又烫又软又甜又糯,这样的食物也确实担得起被人们如此深爱,被武威人称为“米糕”的甑糕是油饼卷糕中的主角。

  葡萄干是吐鲁番的,红枣是临泽的金丝小枣,或者是若羌枣,肉厚而甜,这都是丝绸之路上流通了千年之久的食物,方便,易得,而且品质又如此的好。至于糯米,因为确实不是此地所产,制作的人委实也没有什么发言权,当然,只要是糯米就可以了吧。

  到了端午节那天,正式的工作拉开序幕。

  主妇天不亮就起床,将泡好的糯米和大米装到甑这样的容器里,一层糯米一层红枣葡萄干蕨麻,这样一层一层摆好后,小心翼翼地将甑下面的锅子里装半锅水,利用水蒸气蒸熟甑里的米糕。为什么这种食物被称作甑糕,恐怕也跟它的制作工具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是最原始的做法,如今电饭锅、高压锅是如此便捷,如若不是为了本土文化发掘,再没有人选择这么费时费力的做法。

  炸熟的第一个油饼要先供奉祖先。有些地方还要捏上一个小面人儿放在锅沿子上,叫“看锅猴儿”。不过丝路饮食历史研究者、兰州财经大学教授高启安认为,这个名字应该叫“看锅侯”,就像姜子牙封神一样,炸制东西时封一个“侯”,让他老老实实地保佑着这一锅热油不要烫伤人。

  这是一种朴素而有趣的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可以说,延续和贯穿了千年的时光岁月。

  北方的食物搭配,在轻淀粉重蛋白质蔬菜的现代营养学体系中似乎格格不入,尤其陕西、山西、甘肃这种淀粉大省,流行诸如“凉皮碗坨是道菜”“土豆馅儿饺子”“油饼夹甑糕”的吃法。

  但对油脂、碳水、糖的渴望,刻画在农耕文明后裔的血脉之中,只待某个合适的时机,比如端午节的油饼卷糕,比如糖油馃子,都可以立即引爆这种原始冲动。

  武威的米糕比甑糕更柔软,水分更充足一些,蒸熟后洒上红糖水或者蜂蜜,将所有原料搅拌均匀,趁热夹在炸好的油饼中,滚烫的油饼和黏糯的米糕之间很快融为一体,油饼是脆的,米糕是软的,脆与软形成一种微妙的对抗,咬一大口,香甜可口。

  武威人经常会用“油饼子夹肉,福不可以重享”警醒自己,这是形容一种溢出日常的奢侈生活,大凡人家是不敢这么吃的,这种福气太外露,太招摇,与谨小慎微的农耕文明的传统不符,但油饼卷糕是略微高于生活的,可以被允许的一种享受,人们在某个安全的框架之下,在夏天盛大的热气将来未来之际,与邻居们分享自己的食物,坐在村头大槐树下,“共话桑麻”。

  张掖 端阳趣事多

  在张掖,人们习惯称端午节为端阳节。这大约一方面是因为午日为“阳辰”;另一方面是因为张掖地处西北腹地,“人间四月芳菲尽”时,张掖竟常有“四月飞雪润古城”的壮美景象。直到农历五月,禾苗抽穗,天气才正式热起来,“端阳”亦可理解为“开始热”。

  在张掖,老百姓丰富多彩的习俗让端午节有了别具一格的韵味。

  “吃粽子”更钟情吃糯米卷糕。卷糕又叫凉糕。每到端午时节,家家户户都要蒸糕、炸油饼。在芨芨编的小圆筐里,铺上黑河边采来的芦苇叶,把张掖乌江产的糯米、临泽红枣、葡萄干、花生、白糖等配料一层层铺上去,用苇叶覆盖上包起来,再拿马莲草绑固好,然后放置进大锅中,文火蒸到软糯香甜。开水烫白面,醒好后炸出软薄油亮的油饼。取油饼卷蒸糕来食,油饼香软,蒸糕甜糯,真的是无比香甜好吃。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小院,微风过处,吃着卷糕,看着亲人脸上的笑容,这一刻,“岁月静好”之感油然而生。

  “饮雄黄酒”更喜欢饮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有毒性,炮制酒时不能失之毫厘。而张掖出产的黄酒,不着色自黄,不加糖自甜,不调味自香,具有舒筋活血之功效。张掖黄酒不仅吸引众多英雄豪杰、墨客诗人,老百姓也喜欢这低度的甜香酒。

  “挂荷包”远不及拴五色绳。五色绳在当地叫做“狗绳子”。以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编结成缕,戴在小孩子的项颈,或系在手臂、脚踝等处。过去,也有人家会在这一天到方圆几里“化线”,用百家线编着麻钱子(铜钱)做一条“长命锁”系在身体孱弱的孩子身上,以佑安康。

  不沐“兰汤”沐“艾汤”。张掖女性在这一日青睐“浴艾”。奶奶八十多岁的时候,每逢端午节,都还要用旧年拾掇的艾草拿大锅煎水后泡澡泡脚。据说,这一天用艾汤泡澡,能预防多种常见妇科疾病。奶奶生了八个孩子,身体虽偶有不适,但与妇科疾病毫无关联,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吧。

  在张掖,端午节因多样的习俗而与众不同,有趣儿的活动更是让它大放异彩。

  赛龙舟是各地端午节火爆的传统习俗,但您见过在沙漠边沿的龙舟大赛吗?这一日,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沿的高台大湖湾里,锣鼓铿锵,几十只龙舟迎风挺进,四溅的桨花,“呼嗨”“呼嗨”的欢快号子声,飞扬出几百号健儿澎湃的激情。这当中不仅有专业代表队,还有普通家庭的代表队呢。

  在临泽,这一日移步风景如画的双泉湖水域,您会看到别样的“丰水捞泉”。据资料记载,这个活动始于明清时期,已有数百年历史。每逢端阳,广大群众自发相聚于九眼渠泉眼,众人手拿锹、锄等工具,掏挖泉眼、疏通渠道,以此来增加九眼渠溢流水量,保障当地农业灌溉,祈求泉水丰沛、五谷丰登。临别之际,还有人拿瓶装上泉水,带回家中,倒入水井,寄寓家道殷实之愿。

  在甘州区,端午节“非遗传承”活动如火如荼,其中念唱宝卷犹如一颗明珠深受老百姓喜爱。念宝卷俗称“念卷”或“唱卷”,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艺术。宝卷传承人多以“念”民俗文化、“唱”孝道行为为主,使用莲花落、打宫调、浪淘沙、哭五更等曲调,在再现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唱唱念念说说,绘声绘色的表演,让听者神迷,闻者痴醉。《何仙姑宝卷》《劈山救母宝卷》等经典更是让老百姓津津乐道、兴味十足。

  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端午是必刮一场“最炫民族风”的。不必说优美的民族歌舞表演、服饰表演,不必说精湛的“织褐子”技艺展示,单是那欢腾的赛马,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骑手们在呐喊助威声中做出精彩的马上花样表演,看台上的人们品着奶茶,裕固族的姑娘着艳丽服装,唱着古老的歌儿,客人们则不知不觉饮下一杯一杯醇香的青稞美酒。真是“骏马欢腾人欢庆,歌声不断人忘归”!

  在民乐,在山丹,正上演着顶碗舞、四家武术、霸王鞭、制香包、诵楚辞、民间小曲等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活动。看着老者脸上的安享满足,少年新奇有趣地穿梭在人群中,不由感慨:非遗只有在百姓的生活中才能大力弘扬、在人民群众的演绎中才能延绵振兴。

编辑:方永磊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