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书房,最著名的大约算是紫禁城里的“三希堂”了。乾隆帝在这里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间8平方米的小书房也因此声名远扬。

  书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一种生活空间、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走进故宫博物院午门-雁翅楼展厅,走进“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即可体味到古代文人以书房为象征的文化精神。

  斗室之间 修身养性

  迈进西雁翅楼,是展览的第一部分“委怀琴书”。迎面而来的是一面墙,墙边的门便是书房门了。进得门来,便进入了乾隆的“五经萃室”。所谓“五经”,就是《易》《书》《诗》《礼》《春秋》,乾隆陆续收集到岳飞之孙岳珂所校刻的版本,便合在一起收藏于昭仁殿后西小间。乾隆将这间书房命名为“五经萃室”并亲自题匾。展厅里的匾额就是原件。匾额下一排六扇紫檀描金的炕屏,刻的是乾隆所著《五经萃室记》,阐述了五经的重要性、宋代岳珂所刻五经的精致程度、散聚经历和五经萃室名的由来。

  书房里不仅有书,文房四宝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乾隆所用之物精致讲究自不必言,而旅行文具箱更是着实招人喜爱。一个紫檀木制成的长方形箱子,打开,可以搬出隐藏着的活动桌腿,再将木箱整体翻转过来,文具箱便会转化为一张高40厘米的书桌。木箱中另有两个长方形锦盒,盒中设置层、格、槽等,用于精细物品的放置。仔细看,这套旅行文具箱所藏文房器物,包括珐琅、漆器、玉器、瓷器在内的各类工艺精品。特别是在器物的构成上,体现了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这些最能够代表儒家文化内涵的文人用具。它便于携带,适宜使用者在出行途中加以使用,满足了乾隆帝作为一位文人随时抒发雅兴的需求。

  书房并非单纯用来读书写字作画,其核心是文人修身养性之所。展柜中有一对玻璃画三清图插屏。玻璃画是在玻璃的反面绘制图画,利用玻璃的透明性,在着彩的另一面欣赏,因此被称为“反向玻璃画”或“玻璃背画”。此屏心在玻璃的背面绘制翠竹和寒梅,又巧妙地在梅枝上方,在玻璃后涂一层圆形水银,形成的镜子象征一轮明月。镜画结合,构成竹、梅、月的三清图。

  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介绍,这对插屏是乾隆花园延趣楼几案上的陈设品,画中的“月亮”镜子又可作为仪容镜,观者的面部映照在镜子中,构思巧妙,具有“照见天地心”的意象。

  修其身、正其心,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都是行走天下的法宝。

  书房之大 家国天下

  位于午门的展览第二部分“正谊明道”,处处充盈着古代文人那流淌于血液中的家国情怀。

  展厅正中展线上,乾隆手书的楷书“正谊明道”匾夺人眼目。王子林介绍,“谊”同“义”,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他说:“仁者一定是顾大义谋大利,顾大德谋大功。正谊明道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历代儒生自我修炼的重要标准与境界。”

  大匾旁边的另一件重器再次印证了帝王对自我修养的重视——乾隆楷书《大宝箴》挂屏。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馆员刘国梁告诉记者,《大宝箴》是唐代张蕴古所作,是对君主的规劝警诫。认为君主应该严格自律,励精图治,爱护百姓,大公无私。雍正帝时,把其中一句改写为“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乾隆更是亲手抄写挂在日常起居的养心殿,意在时时自警。

  与君王的以国为家相比,志士仁人的爱国更令人感佩。

  展厅中,文天祥的一封信札颇具代表性。这件《文天祥行书上宏斋帖卷》是文天祥在30岁时,写信向包宏斋晋升道贺。信中表达了对时政的忧愤,对包宏斋的“忠忱爱国”“愤世疾邪”表示景慕,认为包氏被重用是国家之幸。信里叙述了在江西剿寇等政事,提出“无政事,何以立国”,体现出儒家士大夫对国家忧难的关切和爱国忠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为后世历代所推崇。展览选用了明代著名书画家陈淳写的《行书岳阳楼记卷》。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世代志士仁人的理想和目标。

  天地为庐 心灵寄所

  书房是文人心灵寄托之所。“书房不仅是看书、写作、藏书的空间,里面还蕴含着情怀和传承。”王子林说。

  徜徉于展览的第三部分“结契霜雪”,时时可见松竹梅的身影。松,经冬不凋;竹,清高有节;梅,凌寒傲雪。作为书房三友,它们是文人气质和精神的象征。

  展厅拐角处有一对紫檀嵌玻璃松竹梅插屏。刘国梁介绍,它们原先是放在乾隆花园三友轩中的。三友轩内不仅大量使用松竹梅作为室内装修的装饰题材,其室内陈设的家具也多呈现松竹梅元素,此对插屏亦可见其中意趣。

  梅花自古便是文人反复吟咏、描绘的对象,以之暗喻孤傲、坚贞、廉洁、诚信的品质而有所寄托,所以不同时代的雅士文人对其倍加青睐。明代陈继儒尤爱梅花,写诗作画,寄意其间,乐此不疲。展厅里的《梅花图轴》上,老干虬曲,新梅自盛,细草之间散落花瓣,用笔简洁,构图明快,是其代表佳作。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文人们在独自修身的同时,也喜欢雅集唱和。从记载着这些场面的作品中,观众可以触摸到古代文人以天地为庐、以山水为友的清雅之气。

  展厅里有一块仿佛“乱入”的石头。这块高63厘米、宽70厘米的造云石,堪称“活化石”。这块灵璧石上,刻录了元朝至正十年秋以赏石为主题的一次雅集,如果细看,还能找到董其昌的“留言”。

  这里提到的雅集,是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西雁翅楼的展台巧妙还原了曲水流觞的场面。宋青白釉瓜棱执壶、建窑黑釉盏、酱釉盏托等文物宛若“漂”在水上。两侧展柜里,《西园雅集图卷》《兰亭修禊图卷》等画作是雅集的“纪录片”,将苏轼、苏辙、黄庭坚、王羲之等名人吟诗泼墨的状态定格。

  就连鼎鼎大名的《兰亭八柱帖》,其存放的装匣正面,雕刻的也是“兰亭修禊图”。紫檀木雕修禊图存贮兰亭八柱插屏是首次与公众见面。屏心板雕的兰亭修禊图,再现了王羲之、谢安等魏晋名士在会稽山阴曲水流觞的风雅,留白处嵌有银丝乾隆帝御制诗一首。屏心板可取出,中间为存放《兰亭八柱帖》的八个抽屉。“有些雅集经过后世论证,其实并不存在。”刘国梁说,但通过这些作品仍可以展现出文人向往的一种优雅生活——曲水流觞,唱和雅集。

  不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家国在吾心,担当在吾身。这便是书房承载的文化精神。

  据悉,“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持续至10月23日。本展览凭故宫门票免费参观,但须预约。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按照限量、预约、错峰原则,每天3000人,约满为止。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实名预约故宫门票和展览。

  (本报北京8月30日电 本报记者 李韵)

编辑:秦立玲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