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29日消息(总台记者白杰戈 张棉棉)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2023年中国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今天,中国空间站在太空中已经成为最闪耀的“星”。其中,无数航天人在背后默默付出,架起了从梦想连接现实的桥梁。

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构型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组成,从2021年4月到2022年10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发射升空。这三次发射的01指挥员都是廖国瑞。而在这之前,他和同事们经历了更长的积累和准备时间。

 

01,我是文昌。

廖国瑞:01到,文昌请讲。

全区各号,30分钟准备完毕。15分钟准备及后续口令由你下达。

廖国瑞:01明白。

廖国瑞(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2022年10月31日,搭载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即将发射。廖国瑞第三次坐在01指挥员的位置上。

廖国瑞:各号注意,10分钟准备!

廖国瑞:进行到10分钟之后,一共有三十几个关键动作要执行。各个分系统会跟01报“××好”,在各个阶段,比如在10分钟至6分钟这个阶段,我要收到几个“好”,才能往下走;6分钟至5分钟我要收到几个“好”,才能往下走;3分钟至1分钟我要收到几个“好”,才能往下走……整个过程都是这样的。

记者:这些都记在心里吗?还是面前有一本类似于操作手册,可以对照多少个“好”达到了,可以往下走了。

廖国瑞:肯定是记在心里的,但是我也有记事本。不光是这些“好”要记在心里,这些“好”没来怎么办?也得记在心里。那个时候没有时间翻手册。我有个指挥协同程序,来了什么我会打钩,我会记时间。

并不是所有任务都能一路打钩,顺利完成。2016年11月3日,长五首飞,点火时间几次推迟。当时廖国瑞的岗位是发控台操作手,也就是负责按下点火按钮的“金手指”。

廖国瑞说:“长五首飞真的是终生难忘。发射当天‘一波六折’,有很多问题要处理。那天的预计点火时间是18点,处理了第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把点火时间定在了19:01,然后紧接着又有其他的问题发生了,之后又把点火时间推到了20:40。”

那一晚,01指挥员胡旭东连续发出了罕见的口令声。

“各号注意,阵地将推迟下达,3分钟准备。”

“107,继续倒计时。”

“各号注意,阵地将推迟下达,2分钟准备。”

大屏幕上的预计点火时间从20:40跳转到20:41,又变成了20:42。然后在倒计时阶段喊停。

6年之后,廖国瑞在测发大厅回忆当时的过程。“等前面的问题都处置完了之后,进行至90秒的时候,我所在的控制系统出现了故障。系统出现问题,这个时候要去分析判断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能不能走?要怎么走?这个时候最需要判断力,而且在一步一步地建立心理过程,告诉自己点火时间要推迟,不断地要调整。我们在系统上经过短暂的时间,差不多就30秒,把这个问题处置了,然后程序就接着往下走。”廖国瑞说。

长五遥一发射的时间最终定格在20:43:13,这是当晚发射窗口的最后边缘。现场的记者与科研人员郭宏有这样一段问答。

记者:发射成功后的第一件事你想做什么?

郭宏:说心里话吗?

记者:是的,说心里话。

郭宏:好好睡一觉。

记者:多长时间没好好睡了?

郭宏:两个多月了。

那一晚,廖国瑞也睡了个好觉。

记者:那天回去,能很快睡得着吗?经历了这件事之后。

廖国瑞:正常睡觉。把该总结的总结了,把工作完成了。

廖国瑞和同事们面临的挑战还远远没有结束。第二年夏天,2017年7月2日,长五遥二发射失利。他说:“在大厅里面可以看到,当时就是希望曲线能拔起来,希望能送上去。但是后来看到曲线往下掉,其实心里是很难过、揪心的。”

按原计划,长五遥二发射后不久就是长五遥三任务,廖国瑞将担任控制系统备份指挥员,也就是02指挥员,但因为长五遥二失利,下一发任务也随之推迟。

记者:以我们的想象,那应该压力会尤其大,因为刚刚经历过一次那种事情之后,下一个轮到你了。

廖国瑞:是的,但是其实我每次都是这样,我能做的就是把负责的工作做好,把自己该做的、能做的、能想的事情都做好,肯定会有相应的好结果。经历了长五遥二发射这件事,我们肯定能发现问题所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成功。

从长五遥二失利到长五遥三成功,廖国瑞清楚地记得这之间相隔的天数——908天。

廖国瑞表示:“这908天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最常用的一个词叫做‘含泪奔跑’,因为前面失利的问题,对火箭进行了相应的改进,针对这些技术状态变化,我们做了对策措施,还做了人员的训练,还有对设备的提高等。”

长五遥三在长五遥二的基础上实现了200余项技术改进,其中包括发动机设计改进、长排整流罩设计改进、利用系统调节方案改进等。在这之后不到三年里,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又连续成功发射7次。最近3次,廖国瑞都是01指挥员,分别将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送入近地轨道。

廖国瑞说:“一般他们给我报最后一个‘好’的时候可以听到‘01允许点火’,在倒计时至50多秒的时候,接到允许点火的指令之后就证明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没有异常就不会再报告了。”

廖国瑞说,自己现在还把每一次任务都当作第一次来对待。他也一直记得自己第一次站在发射塔架下的情景。“我参加高考之前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观过一回,那是在2002年,高二的暑假。走到塔架下面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很渺小。”

二十年过去,在经历了紧急的时刻,听过无数个“好”,又多次为数百吨的火箭下达点火指令之后,廖国瑞还保留着这份“渺小”的心态。他的微信名不是文字,而是一个螺丝钉的图标。

廖国瑞:“每一次发射都是我们探索未知的挑战。这件事情是很有挑战性的,对于我们的要求就是‘万无一失 圆满成功’,不管经历了什么,我们要通过这些事情不断地提升能力,但是我们的目标都没有变。我们还有很多重要的任务,比如还有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包括深空探测,也包括新一代的载人火箭、重型火箭等都要在文昌发射场发射。希望自己能在文昌为建设世界一流发射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丁骁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