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7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超链接》报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AI正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在成为我们得力助手的同时,也给了诈骗团伙可乘之机,成为了他们实施诈骗的新型工具。诈骗团伙不但能够利用“AI+大数据”筛选出容易受骗的潜在高危人群,将其锁定为诈骗对象,还能通过生成式AI技术识别并复刻他人的身份信息,利用“AI换脸”等方式,佯装“熟人”,实施诈骗。近期,福建省福州市的郭先生就在10分钟内被诈骗分子用AI换脸的方式骗走了430万元。安徽省安庆市的何先生也被类似的方法骗走了245万元。

普通人有办法找出“AI合成人”的破绽吗?如何用AI打败AI诈骗?从虚拟形象到数字生命,AI技术究竟还有多少路要走?

 

本期嘉宾

包冉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互动媒体标准推进委员会副主席

朱巍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研究员

火眼金睛?靠人眼挡不住AI诈骗

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利用AI合成实施诈骗成为诈骗团伙的“新花样”,这往往令人防不胜防。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基于特定对象的声音、长相等身份识别信息进行深度学习,进而实现对特定对象的人脸、声音合成。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交互信息进行深度学习,让AI合成更加逼真。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互动媒体标准推进委员会副主席包冉解释,现阶段生成式AI正以月为单位实现能力迭代,这意味着生成式AI正在不断进化,普通用户难以自行分辨内容是否由AI生成。

包冉举例,生成式图像技术在初期阶段存在非常明显的破绽,由于AI对人类手部骨骼结构的学习能力比较欠缺,普通人也能一眼辨真假。但时至今日,生成式AI通过深度学习不断进化,所形成的图像,无论静态还是动态,都已经足够“逼真”,仅靠肉眼几乎不能甄别。

事实上,甄别AI生成内容需要法律和平台作为保障,不能仅依靠普通用户。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研究员朱巍介绍,去年年末,《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发布;今年四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朱巍指出,仅实现“有法可依”还不够,甄别和监管生成式AI的关键在于让平台严格履行责任,通过内容筛选、风险识别标记等方式帮助普通用户规避诈骗风险。

让子弹飞一会儿,AI监管不宜“一刀切”

AI生成内容(AIGC)不仅可以用于网络诈骗,还可以生成虚拟真人形象,推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段时间爆火的AI真人歌手就是这一技术应用的代表作。包冉介绍,AI真人歌手其实就是对歌手的声纹进行识别提取,进而将歌手的独特音色应用到翻唱等领域。但它不同于之前出现的虚拟歌手和虚拟偶像,AI真人歌手是对真人身份识别信息的再加工,会涉及到复杂的版权纠纷问题。

目前,互联网上已经充斥着大量的AI生成内容(AIGC)。朱巍认为,AI生成内容(AIGC)的发展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现阶段如果过度限制应用,可能会导致生成式AI技术发展迟滞。他提出,在划出法律底线,保护好个人的权利的基础上,可以对AI技术出现的其他问题持观望态度,适当保持“战略性模糊”,给予AI行业足够的发展空间。

复刻大脑?人类有望数字永生

AI生成内容(AIGC)的应用绝不仅仅止于创造出AI真人歌手,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帮助人类实现数字永生。朱巍举例,在未来,人类可以利用生成式AI进行祭奠,在清明节等重要的节假日和逝去的亲人“重逢”。如果生成式AI演化到能够完全储存个体记忆的阶段,这就意味着人类有可能通过脑机接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永生。

尽管未来让人憧憬,但技术发展并不如想象般一帆风顺。包冉介绍,相关领域的研发企业在四年前曾经宣传过自己的研发成果,即利用微创技术在人类大脑浅皮层植入芯片,但目前为止暂无崭新成果落地。包冉进一步阐释,一方面人类对人脑的探索仍旧处于瓶颈期,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势必会影响AI技术的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尽管生成式AI已经有堪比人脑复杂程度的神经网络,但现阶段仍旧无法克服算法“黑箱”,这导致生成式AI尚不能完全模拟人脑的学习机制。

最后,朱巍强调,现阶段AI技术的发展还面临一些瓶颈,但前景十分可观,重要的是要做好法律与制度上的保障,给予AI行业一定的容错空间,让AI技术能够实现快速迭代。

监制:郭静 李谦

制作人:富赜

记者:富赜 刘飞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

编辑:杜静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