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6日消息(记者富赜)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眼下,我国今年的夏收工作拉开大幕。回顾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为今年粮食保供稳价提供了有力保障。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事关全年粮食丰收大局。根据最新农情调度显示,西南地区麦收已在扫尾,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开始陆续收获,黄淮海主产区小麦也将陆续迎来开镰。

要让饭碗越端越稳,需要我们不误农时、抢抓时间,做好小麦夏收的抢收工作。小麦为什么要抢收?决定小麦亩产丰收的要素都有哪些?哪些现代化技术正为我们的夏粮丰收默默付出?

 

增产秘诀?产量三要素协调是关键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表示,去年秋播墒情良好,为小麦苗齐、苗壮打下了优良基础,今年小麦生产形势良好。目前,整个主产区进入灌浆盛期,云贵川以及河南南部地区已经开镰,有的地方已经收获完毕,预计再过15天至20天,全国小麦主产区将迎来夏收的旺季。

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被称为产量三要素,利用这三个数据可以对小麦进行测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小麦的产量三要素也在不断提高。早期的亩穗数一亩地不到30万穗,现在高产地区可以达到约40万穗,甚至50万穗的水平;千粒重由原来不超过40克,到现在大企业生产的小麦品种可以达到45克甚至50克;穗粒数也有显著增加。1949年,我国小麦平均单产42.8公斤,2022年全国小麦单产已达到390.4公斤,增长了9倍。

不同产区小麦群体结构存在差异,如西南麦区由于湿度较大,亩穗数一般不超过30万穗,但穗粒数可能达到50粒,千粒重达到46克至47克。而黄淮海主产区小麦要实现高产,亩穗数要在45万穗以上,穗粒数可以相对较低,在40多粒,千粒重在40多克。因此,产量三要素之间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实现产量的高产。

小麦丰收,“抢”字当头

夏收和秋收都是重要的农忙时节。夏收的夏粮,约占全年粮食的20%,秋收的秋粮占80%。秋粮品种较为丰富,如我国第一大作物玉米种植面积超6亿亩,产量约3亿吨;第二大作物水稻,种植面积约4.5亿亩,产量超2.1亿吨。此外还有高粱、谷子等杂粮以及花生等油料作物。而占20%的夏粮则90%以上是小麦,因此夏粮主要就是指小麦这一作物。

俗话说,麦收一晌。意思是小麦成熟很快,要“抢收”。夏季正是“老天爷”说变脸就变脸的季节,如果抢收不及时,碰上下雨、刮风等天气或者其他一些自然灾害可能会影响收获。

小麦收获的时期叫“蜡熟期”,所谓蜡熟是指用手指甲掐麦粒,就像掐蜡烛一样,很硬又能够掐透。我国小麦的收获期由南向北慢慢推进,最南端的云贵川以及重庆等地4月下旬开始收获,而黄淮海主产区2亿亩要到6月中旬才收获完,一些春小麦需要到7月下旬甚至8月才收获。“整个周期从4月下旬持续到8月下旬,但集中收获段在5月中下旬到6月中旬,每天都能收获几千万亩。”刘录祥介绍。

现代化技术为小麦夏收“保驾护航”

为了确保小麦的顺利丰收,一系列现代化手段各显神通。农业农村部的主管部门在农情调度方面建立了畅通及时的农情发布机制,提供小麦成熟的时间、区域和农机分布情况,有助于农户及时掌握信息,提高收获效率;无人机技术在喷洒农药、化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短时间内对小麦进行大面积管理;而遥感技术可以对全国43.5亿亩的小麦种植区域进行产量的估算。

刘录祥表示,在科技方面,一要有“良种”,从新种源的创制和优良品种的培育这一源头上,把高产优质抗病营养的品种培育出来;二要有“良法”,即采用绿色栽培技术,降低农业投入品的基础上保持原有产量和品质不变;三要有“良机”,提高耕种收全程的机械化程度,降低机械减损率。“科技强才能农业强,才能助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刘录祥说。

编辑:高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