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有一对跑船“父女兵”,父亲宋广齐是运河旅游船队船长,跑船24年,女儿宋菲菲是水上巴士的服务员,跑船12年。他们与大运河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又如何参与和见证了大运河的发展变迁?

 

从河水又黑又臭到一路水清岸绿

我叫宋菲菲,90后,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水上巴士的一名服务员。我从2011年加入运河“跑船人”的队伍,一转眼已经有十几年了。其实,成为“跑船人”是受我父亲宋广齐的影响,而这颗种子大概从很小就种下了。我们老家在江苏盐城,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在运河上开货船,有时候放暑假,我就跟着父亲“住”到船上去了,在河上一待就是一个月。但是父亲说,其实那时候的大运河水都是臭的。

宋广齐:最开始是跑货船,当时运河的环境是比较差的,由于居住在运河边的老百姓将生活污水以及运河边的化工厂将没有处理过的工业污水都排到运河里面,那时候运河的水都是又黑又臭的。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夜景(受访者供图)

改变,从2002年开始。那一年,杭州正式启动了大运河综合保护工程,从管制排污开始,到恢复植被,再到我们现在看到的沿河历史建筑、历史桥梁和历史遗存组成的运河传统文化长廊,还有运河两岸22公里的游步道,都是从那时候一步步建设起来的。大运河变得水清岸绿之后,杭州水上巴士就开始运营了,2010年,父亲成了一名水上巴士的船长,第二年,我也来到这里工作,跟父亲成了“同事”。

宋广齐、宋菲菲父女在游船上(受访者供图)

“跑船人”的幸福是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最开始,我是在漕舫旅游专线当讲解员,乘坐古色古香的漕舫,慢行在运河之上,两岸白墙黛瓦、青石板巷,总能给人一种“穿越千年”的感觉。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2016年G20杭州峰会举办,运河的发展好像按下了“加速键”,游客也在一直增加。最早的时候游船是每天1班,后来一天4班,最多的时候从早忙到晚,下班回到家嗓子都说不出话来。但大家好像都铆着一股劲,连景点解说词都不停地在更新。除了公司的培训,我也会给自己补补课,有空的时候喜欢读历史,把自己对大运河的一些理解加进去,然后再讲给游客。让人们知道,杭州不仅有“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还有古老的大运河。

古色古香的漕舫行驶在大运河上(受访者供图)

我一直觉得,“跑船人”的幸福就是可以看到和岸上不一样的风景,穿过桥洞,与运河上一座座桥梁对话。坐落在杭州拱墅区的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也是杭州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小时候,父亲带我来杭州走亲戚,他们家就住在拱宸桥旁边的棚户区。如今,棚户区早已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桥西历史街区、博物馆群落,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与运河为伴,我们是幸运的”

水上巴士穿过桥洞(受访者供图)

有人说,西湖是杭州的灵魂,运河是杭州的气魄。其实在我看来,除了诗意浪漫,大运河也是充满烟火气的。我现在是运河水上巴士的一名服务员,水上巴士顾名思义就是在运河上行驶的“公交车”,最早是为了缓解陆上交通压力而开行的,久而久之,不管是上下班通勤还是日常出行,3元票价的水上巴士,成了很多本地市民青睐的出行方式。哪怕是行色匆忙的上班族,在这里都可以回归到慢节奏的生活。我的主要职责就是与其他几名船员共同配合,为乘客提供一个安全便利的乘船环境。当然,遇到乘坐水上巴士观光的外地游客,我还是会拿出“看家本领”,为他们把沿线特色景点好好地介绍一番。

宋菲菲在水上巴士工作(受访者供图)

父亲常说,与运河为伴,我们是幸运的。大运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我们也在努力把它保护得更好。这两年,更多的90后甚至95后加入到我们的“跑船人”行列,我也不再是船员里为数不多的“晚辈”。还有几个月就要举办杭州亚运会了,精进业务、学习英语……这个不断注入年轻活力的“跑船一族”正在为迎接更多国内外宾客而做着准备。不过,像我父亲他们,也一样在努着劲儿呢。

宋广齐:我们看到运河上或者河边码头有一些垃圾,也都会帮忙清理干净,保证游客来到运河景区有一个舒适、干净卫生的环境。英语我们也在学,基本用语还是要懂的,像“你好”之类的打招呼的用语都会的,Welcome to Hangzhou!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大运河本来就是一条主要用于运输的人工河道,从两千多年前开始,它就是为了把长江跟淮河沟通,后来又联通了钱塘江、黄河、海河,一些支线运河还联通了海洋。它让南北方的漕粮及各种物资互相流通,包括进行文化交流。今天,尽管有各种现代化运输方式,但是大运河与运输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像江苏境内的大运河,每年的运量相当于10条高速公路。大运河的运输航运功能,具有低成本、方便性、对生态的保护作用等特点。

当然,像杭州段、江苏的无锡、苏州、常州、淮安、扬州等,有一些古老的大运河段,目前已经不是主要的航运线路,我们可以把古代的航运河道转化为现代的城市水上公共交通或者旅游交通用道。古运河河面与岸上沿线的文物、博物馆、历史街区、景观生态等结合起来,这就让大运河上一路都是画廊,一路都是文化,一路都是美丽。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樊新征 丁飞

记者丨刘梦雅 韩欣阅

编辑丨曹宇 陈宇

学术指导单位丨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

编辑:曹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