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记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总台驻菲律宾记者黄铮铮。

马上要到国庆节了,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在菲律宾的中国海外建设者。前几天我去了一趟奇科河灌溉工程项目,这个项目基本就要完工了。到了现场之后非常感慨,因为四年前也是在同样的地方,我也在这里拍摄开工仪式。所以就好像是陪同了一次全过程。

2018年6月,奇科河开工仪式(黄铮铮 摄)

2018年6月的时候,我们到一个叫作土格加劳的城市,参加奇科河灌溉工程的开工仪式。听名字就知道这个城市已经非常偏僻了,那时候几乎都没有像样的酒店可以住宿。但奇科河的项目,还要从这个地方开车差不多2个小时才能抵达。当时的开工仪式埋下了一颗非常有象征意义的时间胶囊,是用塑料打造的一个大型胶囊的形状,意味着工程的正式开启。当时的地方还是一片荒地,但听说这个工程竣工之后能够惠及周围4000多户家庭,村子里的人们都来看热闹,甚至还在现场跳起了民族舞蹈。

村民在开工仪式上载歌载舞(黄铮铮 摄)

村民之所以这么激动,是因为这一地区是菲律宾的粮仓。附近的农田盛产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但是由于当地缺少基础设施,农田种植只能“靠天吃饭”,雨季时,就能有充足的水源,旱季时,农田就基本无法耕种。只有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可以利用深井和柴油水泵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这个地方也因此出现非常有趣的现象:有的农田已经谷穗饱满,有的农田还在育秧插秧。这就是由于各自灌溉条件不同,导致的种植季节出现较大的差异。

实际上,这一地区不缺水源,奇科河从附近穿流而过,但由于河水的地势较低,而大部分农田和村落位于高地,因此无法利用这一天然水源,只能望河兴叹。直到中国建设者的到来,才让当地民众看到了关于引水用水的奇迹。

奇科河泵站(黄铮铮 摄)

现在,奇科河的岸边,修起了一座泵站。这个泵站可以将奇科河的水提升29米,至高处的主渠,然后通过30公里的主渠,汇入70公里的支渠,再加上数百个附属的结构建筑,这些水渠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农田,为这里的土地带来滋养。

奇科河主渠上水(黄铮铮 摄)

负责这一项目的中工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奇科河泵站项目经理李炫宇跟我描述了他们第一次通渠灌水的情景。水渠流经的村落,全村人都出来等候,看着渠水流入,汇满渠道,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中国的工程师们说,在那一刻,就突然明白了修建这一工程的意义。

李炫宇和同事视察主渠情况(黄铮铮 摄)

奇科河灌溉工程的地点偏远,手机没有信号,到附近的城市需要开车2个多小时,大部分的公路还是鹅卵石铺筑,一到下雨就无法通行。在这里坚守4年多实属不易。

通往建设者营地的道路(黄铮铮 摄)

虽然目前项目基本完工,大部分人员也都撤离了,但是李炫宇和部分同事还在项目上坚守,他们要继续进行工程的收尾工作,以便将这个项目完美地交给菲方。

条件简陋的奇科河灌溉工程项目营地(黄铮铮 摄)

李炫宇已经2年多没有回国,他的未婚妻还在国内等他回国完婚,但为了保障工程进度,他不得不一再推迟婚期。错过了七夕,错过了中秋,国庆节也还是不能回家。李炫宇说,对海外建设者来说,工地就是阵地,因此,坚守就是他们的职责。

李炫宇和同事在奇科河岸边察看工程进展(黄铮铮 摄)

我们走访村落的时候,有农户说他准备把家里的玉米地改成水稻田,因为很快就会有灌溉水源流经他的田地。有一个村的村长说,他们村的很多荒地马上就可以变废为宝,村民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支渠上水,流经村民房屋(黄铮铮 摄)

项目上的当地工人说,中国同事非常好,不仅教会她技能,在疫情期间也没有抛弃任何一个当地工人,大家都同甘苦共奋斗,有大妈过来拉着我们的手说,感谢中国建设者为他们带来水源的奇迹。我看着身边这些项目上的中国工程师,他们被热带国家灼热的阳光晒得黝黑发亮的皮肤,或许就是中菲友谊的最佳见证。

好了,以上就是总台驻菲律宾记者黄铮铮在当地的观察。

本期《总台记者看世界》作者:总台驻菲律宾记者 黄铮铮

(出自中国之声专栏《总台记者看世界》)

监制丨王巧玲

记者丨黄铮铮

编辑丨杨波

编辑:高杨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