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央广著名播音员、播音艺术家铁城

 

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

建党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推出《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3月22日起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正式开播,同步在总台央视新闻、央广网、云听等新媒体平台上线。100位讲述人,用“最美声音”刻录百年记忆。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播音员铁城。我讲述的文物是南沙群岛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现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折叠起来放在展柜里的这面五星红旗,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甚至在军博的藏品当中,它的历史也算不上久远——只有三十多年。红底色和黄五星都不再是崭新的样子,如果展开来,还能看到边缘有破损。这些岁月的痕迹来自南海炽热的阳光和潮湿的海风洗礼。它曾于1988年1月飘扬在在北纬9°、东经112°的永暑礁上,是南沙群岛上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小学语文课文《美丽的南沙群岛》

传说仙女下凡时,在辽阔的南海上撒下了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这就是美丽的南沙群岛。南沙群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二百多座岛屿、礁盘星罗棋布。

1987年1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复同意在南沙永暑礁建设有人驻守的海洋观测站,并对周围海域侦察监视,保证海洋站自身安全。第一批海军陆战队队员、第一批南沙守礁官兵邵建民回忆,火车载着他和战友们出发了。

1988年1月,南海舰队驱护舰编队远航南沙,到达永暑礁海域。国防大学教授张文杰介绍,正是在这里,我军升起了南沙群岛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张文杰:下午4点,我们的“508”护卫舰派出6名官兵驾驶小艇登上永暑礁,升起南沙群岛上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当年的海上“高脚屋”

如今这面收藏在军博的五星红旗,当年曾是我国在南沙主权的象征。战士们就是为了守卫这份神圣的主权,开始了在茫茫大海上的“守礁生活”。

他们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在礁盘上搭建起临时的“落脚点”,也就是“高脚屋”。没有电灯、电话,这种10平米的海上小屋,以钢钎搭架,竹竿作柱、篾席为墙,沥青封顶,被戏称为“海上猫耳洞”。永暑礁上的第一个“高脚屋”是在1988年2月16日农历除夕这天建成的。阵阵海浪声取代了喧嚣的鞭炮,5名海军官兵作为第一批驻防南沙“高脚屋”的守礁卫士,就在这里度过了特殊的除夕之夜。

每天24小时都在这间小小的屋子里,闷热、蚊虫还好说,最发愁的是补给。永暑礁没有淡水,有时候赶上台风,补给船不到,小屋被掀起的巨浪冲击着,守礁官兵们还得自己接雨水净化。这些年轻的战士就这样默默守护着,用青春换来了祖国海疆的尊严,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留下了希望的火种。

杨志亮2016年重回南沙

那年正月还没过完,1988年3月14日早晨,永暑礁以东大约80海里的赤瓜礁海域,中方502编队派出两批登礁人员,增援守礁分队,杨志亮就是其中一位。出征前他们留下了这样的誓言:“有我们在,就有国旗在,就有礁盘在,宣誓人:杨志亮……”

28年后,南中国海上又一次响起杨志亮和战士们宣誓的声音。

2016年新闻片段:为国旗添彩,为军旗增辉……

2016年12月20日,中国海军第25批护航编队即将驶离祖国。那一年,杨志亮已经是编队政委了,他站在第一排领誓。也是2016年初,杨志亮曾随海军慰问组重访阔别28年的南沙,登上自己当年守卫过的赤瓜礁盘,泪水模糊了双眼。他全身伏在地上,贴着礁盘,倾听大海的呼唤,亲手装上一瓶沙子,灌上一壶海水。

从“高脚屋”到礁堡,再到现代化的营房、医院、气象站;从一封信要邮寄半年,到现在手机信号全天候覆盖;从坐船来回要十多天,到现在民航飞机几个小时就能往返……杨志亮、邵建民们守卫过的南沙,已经大不一样。唯有南中国海上的五星红旗依旧迎风飘扬。

驻守南沙岛礁的海军官兵

王宇: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讲解员王宇,出生于2000年。和平、开放、自信的中国海军正在走向世界,传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我也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海军官兵为榜样,为实践和传递这些理念,一路远航。

总监制丨刘晓龙 顾玉才

监制丨高岩

总策划丨樊新征 崔欣

策划丨丁飞 孙鲁晋

协调丨冯烁 朱敏 李昊 刘梦雅 赵初楠 韩雪莹

记者丨王伟 白杰戈

编辑丨张闻

讲述人丨铁城

制作|秦梓元

新媒体丨杜希萌 王远 江晓晨

顾问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徐鹏堂

鸣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