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延安7月15日消息(记者李昊 刘涛)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中国之声系列报道《追寻》15日推出《栽延安之树 育精神之林》。

 

任育林:我的父亲任泰祥,他只是一位生于延安、长于延安的基层共产党员。我的父亲是一名护林员,和林子打了40多年的交道,给我们三兄弟取名建林、育林、成林,希望我们护好这片林。我护林大半辈子了,要问我什么是延安精神,那就是不怕吃苦、艰苦奋斗。这种精神我父亲做到了,我也学着他做到了,希望我的下一代都能做到。

一大早,在延安桥北国有林管理局药埠头林场神灵寺管护站,55岁的任育林背着水壶和干粮,带上一把铁锹,开始了巡山工作。他时不时铲草开路,又时不时观察油松树皮的纹理和树叶的颜色,判断树的健康状况。

任育林:遇蛇是常见的事,还有野猪,都是山上的,所以走路的时候这样(用铁锹)打一打。

任育林祖祖辈辈生活在延安,已经过世的父亲任泰祥,生前是个与林子打交道40多年的林业工人。

1936年,任泰祥出生在延安这片黄土地的时候,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中共中央机关迁驻延安。那时的陕甘宁边区,面对日军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物资严重匮乏。

任育林:我父亲说起小时候在他有记忆的时候,肚子就吃不饱,粮食不够,日子很艰苦。

为发展经济、克服困难,党中央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硬是做到了自给自足,也由此催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旁观着挥舞锄头向土地要粮食的父亲,这种黄土地里“长出”的精神,也润物细无声般滋养着年幼的任泰祥,流淌进他的血液。

任育林:我父亲常回忆起过去,真是发动一切力量,大家齐上阵,种田、纺线、养猪等等,那时候大家那股劲儿,了不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这就是咱们延安精神。

当时延安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0%左右,毛泽东曾形容“陕北的山头都是光的,像个和尚头”。17岁那年,任泰祥成为一名林业工人,面对的是匮乏的植树造林专业知识和缺少树苗的不利条件。

任育林:我觉得我父亲就是有一股劲儿,以前大家凭着这股劲儿垦荒打粮食,吃饱了饭,我父亲也凭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要把树栽活。

哪个山头的土质适合种哪种树,栽种的地形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任泰祥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一盏煤油灯走遍了一座又一座山,写满了一本又一本植树工作笔记。他和同事们反复探索提高成活率的办法,终于,2000多亩荒山上长满了小树苗。

父辈们这股劲儿和对林子的热爱,潜移默化感染着下一代。任育林三兄弟,在任泰祥退休后接过了父亲的班。建林、育林、成林,是任泰祥为他们取的名字,寄托着任泰祥朴实的心愿。三兄弟长大后都成了护林人,每天要走十多公里山路,到汽车不能到达的深山里巡查,最长在山里待过3天,饿了就啃口干粮,夜里就倚树而眠。

任育林:当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5月是防火期。防火期是最忙的时候,特别是腊月。

记者:您巡山一圈要几天?

任育林:最长时间得3天。经常巡山,破坏林木的就少。

任育林的侄子任强,也加入到了守林的队伍。今年27岁的任强,以森林消防员的身份,守着爷爷那辈栽下的树,护着父辈们巡查的那片林。

任强:我们上山是两人一小组,有时候一场火救下来浑身已经湿透了。每次扑救火回来以后,这个机子全是土,还有草,要清理一遍。

没经历过爷爷那个年代风沙漫天的艰难岁月,任强只知道,眼前的光景,是从爷爷那代人开始,艰苦奋斗得来的,自己也必须得守护好了,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

自力更生,生出了秀美山川;艰苦奋斗,斗来了金山银山。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已换了人间。

2013年,延安率先在全国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栽植山地苹果、樱桃、山杏等经济林,既满足了生态有“被子”,也实现了农民有“票子”。

延安富县太安村果园经营者程飞跃:(承包了)一部分果园,种苹果、樱桃、大枣,120多亩地,经济效益一年下来有个五六十万。

放眼整个陕西大地,截至去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已超过73%,其中陕北退耕还林区和风沙区的增量最为显著。大家齐心协力让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400公里,曾经黄沙漫天,如今已是天朗气清。

延安市林业局局长王占金:延安的退耕还林,是坚持用延安精神再造秀美山川,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延安儿女咬定“黄山不绿誓不休”,几十年如一日,用勤劳双手绿化了山川大地。

任育林说自己有个习惯,早上从来不睡懒觉,起来到山上转转。他知道哪片林子的哪些树是当年父亲栽的,熟悉它们就像熟悉家人。在任育林眼里,这些在艰辛条件下扎根生存下来的树,和父亲任泰祥一样,和艰苦奋斗的延安人民一样,本身就了不起。

任育林:没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就不会有现在这漫山遍野的翠绿。这90%的树都是我父亲那辈人栽的,现在都成了林了。我栽的树现在也有个三四米高了。前辈栽树后辈乘凉,我现在亲身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