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4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国建造》纪录片第六集“匠心巧思”中讲述了厦门客运站搬家的故事。

当年,福厦高铁建设过程中,线路正好被厦门后溪长途汽车站挡住了。建设者们在头脑风暴后,决定给车站“搬家”——将主站房平移到西北方向的一块空地上。令人赞叹的是,在平移工程过程中,布满大面积玻璃幕墙的汽车站一片玻璃都没碎,整体结构没有受到任何破坏。

这次壮观的建筑迁移是如何完成的,攻克了哪些技术难关?

 

为什么选择“搬家”而不是重建?

为了保证福厦高铁的顺利建设,厦门后溪长途汽车站要么“拆”,要么“搬”。面对这两种方案,工程师们和相关工作人员经过了多轮研究论证,决定采用“转体+平移”方案,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转体平移可以节省建设投资约1.5亿元。第二,转体平移可以节约建筑资源,约1万立方混凝土、3000吨钢材、1万平玻璃幕墙等得以节约,还避免了因拆除重建而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粉尘以及噪声等污染。第三,转体平移可以节约建设工期,为福建高铁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于是,厦门客运站平移工程于2018年5月动工,2019年4月1日成功平移到位。最终,厦门后溪长途汽车站实现了一次90度、最大移动半径达288米的“短途旅行”。3万吨的长途客运站主站房以平均每天约7.5米的速度,完成了自己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

这是中国最大的单体建筑平移工程,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长距离、大半径的建筑迁移。

迁移前都做了哪些前期准备?迁移期间如何保障安全?

虽然厦门客运站的实际迁移时间只有38天,但前期准备时间很长。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后溪长途汽车站主站房平移工程项目负责人魏欣海介绍,准备工作纷繁复杂,但要求细致周全,主要包括原主站房地下二层的整个托盘梁和26条弧形轨道梁的施工,主站房新址处的368根桩基和底板的施工,全自动液压悬浮系统的调试,原墙、柱、梁板等结构的切割分离等。

在38天的转体平移期间,工程团队还充分考虑到了台风、降雨、地震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将安全系数计算在内。据魏欣海介绍,平移的基坑内总共设置了330条维护桩、368个灌注桩、460根静压管桩,抗震设防烈度也达到了7度。

我国的建筑物搬运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此次取得了哪些科技创新?

我国最早应用建筑物搬运技术是在上世纪80年代,起初采用人工控制方式,后逐步采用滚轴平移、滑动平移,到此次采用步履走行器,一直在进行变革和创新。如宁夏吴忠宾馆整体平移工程、上海音乐厅顶升平移工程、上海玉佛寺大雄宝殿平移工程等,都彰显了我国的工程实力。

此次厦门客运站的迁移中采用的步履走行器更是业内的首创,500多个步履走行器就如同给客运站装上了能够行走的脚,让客运站像人走路一样,一步一步往前挪。除此之外,工程中应用的液压悬浮技术、PLC同步控制技术也为顺利迁移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支撑。

厦门客运站的转体平移工作在19年已经全部完成,近期将会组织最终的竣工验收。从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到如今建筑物的整体迁移,我们不仅创造了“建筑物整体平移弧度最长”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在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监制:梁悦

记者:鹤佳

编辑:富赜 杨冉 潘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