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4日消息(记者李思默)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暑假临近,一些双职工家庭面临“孩子无处去、家长看护难”的问题。为满足广大家长需求、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教育部最近印发通知,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开展暑期托管服务工作。除了暑期托管服务,还有一项群众非常关心的事情,那就是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工作,教育部近期也作出了部署。

13日,教育部专门就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这两项工作有关情况和最新进展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服务?怎样防止家长不管学生,一推了之?经费问题如何解决?近期网络上热议的“取消教师寒暑假”说法是否属实?

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服务工作有关情况(图片来源:教育部网站)

长时间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带来了家长因未到下班时间接孩子难的问题,有的还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增加了校外负担,也就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三点半”难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在教育部13日下午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首先用一组数据介绍了课后服务工作的推进情况:“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有10.2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6496.3万名学生、465.6万名教师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其中,城区学校覆盖率为75.8%,学生参与率为55.4%,教师参与率为62%,部分大城市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超过90%,课后服务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与此同时,吕玉刚也指出,课后服务还存在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课后服务时间偏短、有的经费保障不到位、有的课后服务吸引力还不够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吕玉刚表示,各地各校要从实际出发,“一校一案”制订完善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确保今年秋季开学后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

吕玉刚说:“积极引导有需要的学生自愿选择参加课后服务,我们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切实增强吸引力和有效性,但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关于课后服务经费,吕玉刚说,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

吕玉刚说:“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此外,还要加强对各地课后服务工作的动态监测和督导检查。教育部已经建立了课后服务直报系统,将定期通报各地工作进展,加强工作调度。”

暑期托管方面,吕玉刚介绍,一些地方和学校主动担当,推出了暑期托管服务。教育部日前也印发了通知,明确暑期托管服务的基本要求,同时对服务内容、保障条件等也提出了明确意见。

吕玉刚表示:“从本地实际出发,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承担学生暑期托管服务工作。要引导教师志愿参与暑期托管服务,但不得强制。通知还特别强调,要统筹合理安排教师志愿参与托管服务的时间,既要保障教师暑假必要的休息时间,也要给教师参与暑期教研、培训留出时间,依法保障教师权益。所以,近期有的媒体讲‘要取消教师寒暑假’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暑期托管服务主要面向确有需求的家庭和学生,并由家长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不得强制要求学生参加。”

吕玉刚还特别指出,托管服务应以看护为主,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休息。近期有的媒体讲,关于“暑期托管变成第三个学期”的说法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一方面,学校的托管不是学生暑期生活的全部。另一方面,托管服务的内容也不同于正常的学期教育教学的内容。所以,不能把这种托管变成学生的第三个学期。”

目前,暑期托管服务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推行,上海市连续多年开展小学生“爱心暑托班”,今年的课程除了党史主题“开班第一课”和疫情防控健康专题课,市级还统一配送了德、智、体、美、劳五大类别课程,近20家社会组织将为暑托班提供超过2000课时的公益课程。

北京市今年由各区教委组织暑期托管服务,主要包括提供学习场所,开放图书馆、阅览室,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等,要求托管服务承办学校做好学生安全工作,认真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实行校园封闭管理。

湖北武汉今年的青少年暑假社区托管项目围绕红色教育、传统文化、创意美术、成长教育等方面开展社区托管服务。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主要开展非遗类传统文化、阅读、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创客等特色活动,加强小学生承挫承压、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