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8日消息(记者 阮修星)“赶个大集还能听理论宣讲、学就业政策、做非遗毛猴,这市集办到咱们老百姓心坎里了。”7月18日清晨,北京市通州区台湖演亦市集?公园里大集的入口处,刚体验完毛猴制作的市民李大爷举着作品感慨道。当日,由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副中心文明市集”首场活动热闹开启,一场融合“运河烟火气”与“文明新风尚”的特色市集,让千余名市民在赶集途中收获了别样惊喜。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四大板块“打包”服务 市集变身文明实践阵地

作为“运河大集”的创新延伸,本次文明市集以“理论宣讲、非遗体验、志愿服务、互动游戏”四大板块为核心,将20余项特色活动“打包”送到群众身边。机关干部、志愿者、百姓宣讲员组成的“流动服务队”穿梭在集市摊位间,用“你赶集我服务”的灵活形式,让市民在采购生鲜、挑选百货的间隙,就能轻松参与多样化活动。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政策咨询的摊位前,通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人员用“大白话”解读养老政策、就业扶持等民生热点,“养老保险补缴怎么办理”“灵活就业补贴有哪些条件”等问题被一一解答;法律咨询台前,律师现场调解了两起邻里纠纷,还向市民发放了民法典宣传手册;急救演练区的医护人员手把手地教授心肺复苏,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排队体验,“原来按压要用力到这个程度”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通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郭雪莹表示,“‘副中心文明大集’为我们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有机会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群众需求,为群众答疑解惑,真正让我们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与文明共舞 传统新风融入生活

“您看这毛猴的‘身子’用的是蝉蜕,‘四肢’是辛夷花,咱老北京的手艺藏着大学问呢!”非遗体验区前,毛猴技艺传承人张师傅的工作台被围得满满当当,孩子们踮着脚递上自己捏的作品,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家住台湖镇的王女士拎着刚买的蔬菜,看着儿子手里的毛猴笑道:“平时想带孩子接触非遗得跑博物馆,现在赶集就能学,孩子追着问‘这手艺咋传下来的’,老祖宗的智慧就这么住进了娃心里。”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技艺传承人张正表示,“看见大家这么喜欢毛猴,对这项非遗技艺感兴趣,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让更多的市民认识、了解毛猴非遗技艺,喜爱并加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文明理念的传播则藏在趣味互动里。在“见圾行事”游戏摊位前,家长和孩子合力把标有厨余垃圾图案的沙包投进网内,五岁娃娃跟着念叨“厨余垃圾放绿桶”;“文明套圈”游戏中,市民用环保套圈投掷写有“遛狗牵绳”“礼让行人”的标语桩。“玩着玩着就把规矩记牢了,比说教管用多了。”带着孙女来赶集的赵阿姨说。

市民王女士表示,“我家就住在这附近,听说有文明市集特意过来看看,真是来对了。逛到志愿服务区,正好免费测了血糖,医生还嘱咐了不少饮食注意事项,旁边理发的志愿者手艺也好,理完发整个人都清爽了。你看这市集多贴心,买着新鲜菜、带着孩子玩的功夫,政策学了、实惠享了、孩子还长了见识,真是把服务送到咱眼皮子底下了,往后每月都盼着来赶这个集。”

服务跟着需求走 文明市集将成“常客”

为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州区委宣传部依托“运河大集”人流密集、贴近生活的优势,通过“运河大集+文明大集”的方式,将文明实践阵地延伸至集市摊边,宣讲员用百姓语言解读理论政策,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技艺,志愿服务团队提供义诊、理发等便民服务,通过“群众赶集、服务上门”,真正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据悉,“副中心文明市集”将作为副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常态化开展,每月依托“运河大集”举办特色活动,通过“阵地随人走、服务跟需求、活动接地气”的方式,持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形成“副中心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的共建共享氛围,让文明新风吹遍副中心每个角落。

编辑:王进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