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跨省道路被打通,一批批跨省产业项目落地,一项项跨省政务服务事项高效办结……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阔步前行,成就有目共睹,长三角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新形势、新使命、新格局,需要新作为、新实践、新做法。长三角应携手前行、攻坚克难,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增强一体化意识,坚持一盘棋思想,以更多务实高效的合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对于安徽而言,要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工作部署,坚持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红利,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助力长三角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聚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共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

携手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主动服务和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加快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安徽联动发展区。推进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建设,加强经验互学互鉴、复制推广,共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和标准“走出去”,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

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长三角物流体系降本增效,打造联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高效配置。强化省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长三角教育、医疗、康养等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让居民服务“一卡通”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更便捷。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一篇大文章。要坚持稳中求进,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高铁“公交化”畅行长三角

10月11日,宣绩高铁开通,打通了芜湖、宣城等城市南下的快速通道。

听说高铁开通的消息,在安徽师范大学读书的黄山市民小王喜出望外。她告诉记者,她以往从芜湖回黄山市,要先到巢湖东站换乘,行程至少要两三个小时,宣绩高铁开通后,芜湖站直达黄山北站只需1小时20分钟。

高铁,正深刻改变着中国人的出行方式。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建设,最密高铁网正在织就。芜湖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十年间高铁从无到有,快速进入“高铁时代”。

2015年6月,合福高铁开通运营,安徽增加一条高铁大动脉,合肥至福州最快列车的运行时间由8小时缩短至4小时内,芜湖市的无为、南陵两地率先搭上“高铁快车”。

2015年12月,宁安高铁首发列车从芜湖站发出,意味着南京连接马鞍山、芜湖、池州、铜陵、安庆安徽沿江5市的快速通道打通,芜湖市区正式进入高铁时代。从芜湖到南京的时间,从2个多小时缩短到30多分钟。

2020年6月28日,商合杭高铁合湖段(合肥至湖州)正式开通运营,这条纵贯安徽的南北大通道全线贯通。合肥、芜湖、宣城进入1小时都市圈,高铁在芜湖共经过芜湖北、芜湖、芜湖南、湾沚南4个车站,芜湖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高铁直通全国20多个省会城市。

今年池黄高铁、宣绩高铁两条高铁顺利贯通,进一步打通芜湖、池州等地南下大通道,芜湖作为区域铁路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今年底,沪苏湖高铁将建成运营,芜湖到上海的通勤将更加便捷。沪苏湖高铁是商合杭高铁向上海方向的延伸,将形成长三角与中西部地区新的铁路客运通道。芜湖是商合杭高铁线路上重要的节点站点。沪苏湖高铁建成通车后,芜湖至上海将拥有第二条高铁大通道,芜湖至上海间高铁的运营时间将由现在的3小时左右缩短为1.5小时左右。

“我们还在谋划芜湖至常州的高铁,轨道交通继续向长三角延伸,未来芜湖作为长三角区域铁路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提升。”芜湖市铁路建管处主任韦波表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铁路建设是标志性成就之一,为区域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拥有26条高铁,铁路营运里程逾1.45万公里,约占全国总里程的9%,其中高铁里程超7200公里,约占全国总里程的15%。

安徽居中靠东、连南接北,是长三角的西大门,近年来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安徽”,与沪苏浙互联互通,不断加密优化高铁网络。随着宣绩高铁通车,安徽铁路网总规模达到5737公里,其中高铁占比接近一半,基本形成以合肥为中心、以高铁和城际铁路为骨架、覆盖所有省辖市的现代化铁路网。

轨道交通的跨越发展,大大缩短了长三角城际间的时空距离。目前,合肥至南京的最短铁路旅行时间为50分钟,直达高铁及动车110对,至上海、杭州也在2小时以内,直达高铁及动车对数分别超过80对、70对,基本实现公交化出行。(本报记者范克龙)

杭黄共建“最美旅游廊道”

9月28日,由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浙秀演艺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徽秀·黄山演艺城正式开园,这是徽州历史文化与现代旅游模式融合的新探索,也是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的新成果。

黄山与杭州两地山水相连,自古文相通、人相亲,经济互动频繁。杭黄高铁开通后,两地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串联起沿线分布的6处世界遗产、7个5A级景区和50多个4A级景区,推动两地旅游合作迈向新阶段。

2020年,皖浙两省签订《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1年,杭州、黄山两市联合印发《杭黄毗邻区块(淳安、歙县)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先行区建设方案》;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实施《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方案》,明确提出立足杭州、黄山两市优质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集聚优势,打造长三角自然保护修复示范带、全国绿色发展样板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据黄山市长三角办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黄山、杭州两地联合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联手编制相关规划,共同谋划重点项目,以一体化发展共建旅游目的地,加快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目前,黄山—千岛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安江—千岛湖航线入选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长达350公里的“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初步建成,沿新安江串起了黄山与杭州两地间的摄影、自驾、露营、户外运动、乡村旅游等业态及产品。

今年5月,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进会在杭州市临安区举行,现场签约黄山与杭州两地客源互送合作协议,共同发布30余家景区免门票文旅互惠政策,推出8条“杭黄世界级廊道黄金游线”,开展“新安江诗画长廊”“自驾游与房车露营战略合作试验区”等项目合作。

据了解,今年以来,黄山与杭州两地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杭黄世界级廊道沿线重大产业项目,签订了《旅游市场执法协作备忘录》,启动共建银发经济共推绿色康养活动,打响“杭黄——中国醉美山水游”品牌。

“政府部门强力推动,黄山、杭州两地的市场主体也不断深化合作,积极参与世界级廊道建设。”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程燕介绍,国庆前夕,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携手蚂蚁集团在黄山风景区推出联合打造的黄山空间智能体,打造国内首个“全程AI伴游”景区。

从产品联动、客源互送,到市场共推、项目合作,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越走越稳,正在成为一条美丽风景线、区域协作线、富民发展线,杭黄两地也从“上下游”变成“一家人”。来自黄山市投资促进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黄山与杭州两地签订的旅游合作项目13个,协议投资额13.7亿元。

“一地六县”协同创新

金秋时节,在位于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以下简称“长合区”)广德片区的安徽诺达佳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SMT车间里,一条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自动贴片、印刷、在线检测……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生产。

“这里距苏州、上海、南京等城市都很近,地方政府服务意识强,营商环境让人放心。”公司相关负责人郜世藩介绍,他们去年和威灏、鼎为三家苏州光电企业抱团落户长合区,从工业计算机到液晶显示面板和触摸屏,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搬到广德市,演绎了产业转移的“三兄弟故事”。

长合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宣城市苏皖合作示范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王昌盛介绍,今年1月至9月,长合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2个,同比增长17.69%;总投资355.59亿元,同比增长38.78%。其中,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8.5亿元,是宣城全市平均水平的2.2倍。

作为安徽唯一毗邻江苏、浙江两省的省辖市,宣城市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沪宁杭合四大都市圈辐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之心”,是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和“排头兵”。该市近年围绕“追赶江浙、争先江淮”战略目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快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

早在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苏皖(溧阳、郎溪、广德)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首次以县为单位,以生态为底色,促进省际边界地区一体化发展。2020年,扩展到“一地六县”,包括上海的“飞地”白茅岭农场、江苏的宜兴和溧阳、浙江的长兴和安吉,以及宣城的郎溪和广德,实现长三角一市三省责任主体全覆盖。

“我们将‘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作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号工程’。”宣城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高真理表示,为打造标识度高、集聚性强、带动作用更显著的高能级产业合作平台,促进“一地六县”跨省跨区域协同发展,更好彰显产业集聚力,去年秋,该市依托广德市、郎溪县、宣州区省际毗邻地区,正式成立规划面积为85平方公里的长合区,积极谋划构筑“一区三片”产业发展总体空间格局。同年,在上海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促进自身与G60其他地市的要素流动。

“为高水平推进长合区建设,我们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努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果转化样板区、长三角绿色智造承接转移集聚区和沪苏浙皖毗邻产业合作示范区。”宣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通过不断努力,到2025年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到2030年,成为“一地六县”创新一体化发展新型体制机制的示范样本,以及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省际毗邻发展示范区之一。

对口合作“亲上加亲”

国庆假期,六安迎来一波乡村游热潮。全市共接待游客452.73万人次,其中接待上海游客23.5万人次,同比增长21.13%。全市320家精品民宿供需两旺,综合入住率85%以上,其中沪苏浙游客占比近30%。

近日,避开国庆人流高峰的上海市民姚万和带着老伴,入住天堂寨景区附近的民宿。他是这家民宿的老客户,对大别山风景情有独钟。“这里风景美,空气好,民宿条件一流,我退休后每年都要和朋友来三四趟。”姚万和说。

让上海市民钟情的不仅是大别山的风景,还有绿色美食。今年在上海举行的“五五购物节·皋品入沪六安周”,是第二次将六安高品质产品带进上海,线下展区联动线上展馆,集中展示六安瓜片、霍山石斛、皖西白鹅、霍邱鹅肥肝、童车童床等246个名优特产。不久前,在上海书展上,徐集花生糖、金寨香菇脆、俏俏果的红薯干和蒿子锅巴、金农乐的野竹笋和木耳、先徽挂面等优质农产品亮相老字号集市展区,充分展示六安优良的生态和文旅资源,吸引众多上海市民品尝“六安味道”。

六安元素在上海“热”起来,无疑是沪六合作的一个缩影。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确定上海市松江区结对合作帮扶六安市。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上海市对口合作六安市。从一个区到一个市,从结对帮扶到对口合作,上海与六安“亲上加亲”。

六安紧抓对口合作“东风”,发挥生态绿色优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高质量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紧盯长三角地区目标群体需求,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将市场自发的小通道,建成稳定的大通道,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果园子”和“后花园”。

叶集区平岗街道和平村作为对口合作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该村的果岭农事服务中心就是与上海金山区对口合作建成,以果园为载体,运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时掌握果树生长情况,打造智能化果园,推动江淮果岭提质升级,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

不仅走出去,更有引进来。借助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力量,推动六安成功创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六安多所中小学及高校与上海市学校建立结对合作关系,成功加入长三角G60职业教育联盟。六安市医疗机构与上海市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合作,上海专家定期赴六安坐诊,让老区群众就近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目前,立足六安、上海资源禀赋,上汽集团所属的友道智途公司与六安钢铁集团合作,打造绿色清洁智慧运输链。上海电气集团在金寨县投资的电化学储能示范项目建成投运,为安徽省第一座百兆瓦级电化学储能电站。

沪六合作,让老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持续提升,在红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绿色低碳发展、产业合作平台共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科创飞地“借梯登高”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萧县的安徽海尚变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拿出一款产品说:“我们研发的这款HS320产品今年以来就销售出近50万套,预计今年公司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说起企业发展,李云飞踌躇满志,“我们的目标是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这份自信和底气来自于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海尚2012年成立于江苏徐州,2018年搬迁到萧县。“萧县区位优越、招商引资力度大、营商环境良好,但是人才招引难度大。”李云飞告诉记者,行业内高端研发人员集中在上海、深圳、苏州等大城市,企业在萧县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很难。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不少城市纷纷到沪杭等科创聚集地布局科创飞地,探索研发孵化在外地、产业化在本地的逆向创新模式。去年,萧县在上海市松江区G60松江·中安科创园设立科创飞地——萧县·长三角城市联合创新空间,实现“借梯登高”“筑巢引凤”。

“公司原本在上海也有个100多平方米的研发中心,空间较小,缺乏实验场地。听说萧县在上海建立科创飞地,我们立即申请入驻,今年5月将研发中心整体搬了进来。”李云飞说,研发中心入驻飞地后,面积扩大到500平方米,企业招引人才也有了更大底气。

“刚来时只有4个人,现在发展到10多人,都是我们急需的人才。”李云飞说,有了高端人才加持,公司每年都能推出四五款新产品。

创新空间是萧县在上海设立的首个科创飞地,由县里派驻运营团队,与萧县驻上海投资促进中心通力合作,致力于形成“上海研发孵化、萧县生产转化”的协调发展局面。目前,该县已完成近1700平方米创新空间的搭建和运营,入驻海尚、易方智控2个研发中心。

“入驻科创飞地,主要是因为这边园区都是高端制造企业,产业环境很好,萧县对于入驻企业也有租金优惠。”易方智控上海数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超表示,他们的数控CNC系统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技术水平,未来将加强与萧县的沟通对接,促进成果转化。

“研发在沪,生产在萧”,科创飞地正成为萧县谋求突破发展、实现创新转型的重要抓手。该县锚定机械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新赛道,向新而行。今年以来,该县新增1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近5年来,该县签约来自沪苏浙地区的投资项目215个,投资额638亿元,占总投资额的近五成。

新能源汽车“链”上“4小时产业圈”

近日,地处长江口的上海外高桥海通汽车码头水天一色,繁忙有序。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出口码头之一、长江沿线各省份车企汽车出海的重要码头,上海外高桥海通汽车码头正在迎接一辆辆来自合肥的新能源汽车,送“她们”“远嫁”海外。

合肥新能源汽车的成功“远嫁”,离不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的赋能。“一辆合肥造的新能源汽车,其软件可能出自上海企业之手,动力电池产自江苏常州,而车身一体化压铸机则来自浙江宁波。”合肥市工信局工作人员介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持续深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不断推选,目前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在短短4小时车程内获得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等所需的要素保障,形成体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征的“4小时产业圈”。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合肥始终坚持“一体化”和“高质量”,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用好居中靠东、连南接北区位优势,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与区域协调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共进。

合肥把握汽车产业发展大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基本上在4个小时车程内,我们就能拜访到客户、生态合作伙伴以及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对于造车新势力的蔚来而言,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聚集了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资源,区域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更容易接触到智能网联、底盘等领域最新的技术成果和研发资源,加速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合肥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风景更好”,再次见证了长三角区域内交通、人才、创新、产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汽车产业链的“乘数效应”。2021年5月,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成立,沪苏浙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响应,通过产业链联盟的方式优势互补。随后,长三角三省一市达成包括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一张网等新的合作事项。一体化深入,无疑进一步推动合肥新能源汽车企业加速融入长三角“4小时产业圈”。

为充分放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红利”,合肥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链条布局,以全球视野汇聚一流整车资源,以整车规模效应引领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目前,合肥已集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等6家整车企业。2023年,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居全国第3位。今年1月至8月,合肥累计下线大众首款国内车型“与众”、蔚来乐道等新车型近10款,新能源汽车实际产量达78.32万辆,同比增长72.0%,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30万辆左右。

如今,随着长三角“4小时产业圈”不断加持,合肥已是全国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双智”试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试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总量最大、知名品牌最多、发展活力最强、供应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毗邻区”跨界合作强产业

日前,记者来到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南谯片区。在安徽恩博力电器有限公司占地1.5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技术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对一批产品进行焓差、噪声、环境、理化、盐雾、软硬件等各类测试。“作为集空调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制造企业,同时也是飞利浦授权建设的制造企业,我们入驻园区以来,得到了当地在资金、人力供给、产业链配套、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公司设备动力部总监马强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100亿元,分三期实施,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空调500万套,产值100亿元,税收3亿元。

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核心区规划面积100多平方公里。2021年6月,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滁州与南京签署“1+2”框架协议,两地共同出资成立开发公司,设立发展基金,携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聚力打造体制创新引领区、产业协同示范区、同城发展先行区。

聚焦南京江北新区“两城一中心”定位,“毗邻区”甘当产业配角,建设南京产业的“协作区”和“承接地”。其中,滁州市南谯区与南京市浦口区签订合作共建园区协议,采取“浦口推荐、联合招商、共同研判、产业协同”的合作机制,在南谯区先行规划建设1000亩“飞地”,南谯和浦口按8∶2占股,对浦口高新区引入合作园区的项目税收区级留成部分按照7∶3分成。同时,将南浦合作产业园纳入南京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区,华瑞微、亚芯微等半导体企业已建成投产。此外,在浦口区建设了“南谯—浦口科创飞地”,探索“研发在浦口、生产在南谯”产业合作新模式。

来安县与南京生物医药谷合作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区已挂牌,安徽省药监局在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汊河片区设立医药创新柔性服务工作站,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25万平方米的科创综合体和跨界合作产业园建成投用。

走进宁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汊河片区生命健康产业园,总投资2亿元的南京水杉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加快建设,即将投产。“我们是落户产业园的第4家企业,投产后将实现年产医疗级、食品级塑料制品5000万个。”该公司负责人介绍,汊河镇与南京一河之隔,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和上下游产业链条,以及优越的营商环境,将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宁滁“毗邻区”聚焦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延伸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形成了“2+3”产业发展格局。自2021年下半年启动建设以来,累计落户亿元以上项目124个、总投资96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3个、百亿元项目3个。捷泰太阳能电池片、飞利浦智能家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编辑:张琳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