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0月28日消息(记者 刘浩)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淠河路的原中国电科38所旧址,是一座承载着中国雷达工业记忆的老厂区。如今,在金融活水的滴灌下,它历经蜕变后重焕新生,成为融合创新、生活与文化的1986科创园。
而蜀山区也依此为样板,探索着一条城市存量空间更新与科创产业培育相结合的新路径。
【从军工重地到科创沃土】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科38所正式搬迁至合肥,在淠河路上扎根。
淠河路被称为“英雄路”,记录着中国电科38所辉煌的过去:401人曾参与过原子弹、氢弹研制和试验,数千人参与过预警机等“大国重器”研制。
作为国内雷达研制的龙头单位,中国电科38所创造了中国雷达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部国土防空三坐标雷达、第一部低空警戒雷达、第一部全数字预警机雷达。
这里不仅诞生了多项“大国重器”,也走出了四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合肥乃至安徽的科技创新源头。
随着城市发展和科研需求,38所主体逐渐搬迁至新园区,而老园区则因设施老化、空间闲置而面临挑战。
老厂区的转型迫在眉睫。2025年2月,蜀山科创集团与弘毅投资一拍即合,决定联手焕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园区。

启动仪式(央广网记者 刘畅司晨 摄)
【空间重塑与生态融合】
“在保留老厂房工业风貌的基础上,我们植入了‘研发小试+验证中试’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蜀山科创集团负责人介绍。
改造工程并非简单的“刷墙式翻新”,而是深入肌理的精细化改造。
设计团队创新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在保留工业历史风貌的同时,植入共享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科创功能模块。
园区改造的一大亮点是“南生活北科创”的空间布局。一条约200米长的“科创+文创”市集长廊连接起南北区域,让科研人员“上楼共享创新,下楼享受生活”成为现实。
开园当天,可提供75间客房的配套青年公寓正式交付,青年公寓、智慧餐厅、运动场地、自助酒店与办公研发区无缝衔接。
这种深度的产城融合被业界观察者视为“留住优质人才的关键”。

园区内景(央广网发 浦发银行合肥自贸区支行供图)
【金融活水滋养科创生态】
园区建设离不开金融支持。项目启动以来,浦发银行合肥自贸区支行主动对接中国电科38所园区改造项目。
该行把握项目在盘活低效资产、升级城市功能、延续历史文脉等方面的价值,迅速响应企业融资需求,通过深入调研和高效风控评估,为企业量身定制了固定资产项目贷款方案。7月25日,该笔1840万元资金及时投放,帮助企业按时完成在老旧建筑改造、基础设施更新及环境提升等方面资金支付,有力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
浦发银行合肥自贸区支行积极延伸服务内涵,为园区量身定制专属“1986科创园工资卡”,并策划设计融合园区历史底蕴与科创元素的文创产品,提升园区品牌辨识度。
开园当日,6家科创企业和2家平台公司签约入驻,浦发银行合肥自贸区支行正积极营销,深挖企业需求,深化客户经营,不断为园区及入驻企业量身定制专属综合金融成长方案,精准匹配不同发展阶段需求。
入驻该园区的相关企业代表称:“作为中国科大的校友,选择入驻‘1986科创园’,正是看中这里完善的创新生态,以及合肥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优势。”

青年在园区球场运动(央广网发 浦发银行合肥自贸区支行供图)
如今的1986科创园,挑高的车间变成了开放式办公区,墙上的工业齿轮与显示屏上的数据流相映成趣;曾经的仓库成为半导体测试中心,企业足不出园即可完成芯片设计、样品制作与性能验证的全流程。
傍晚时分,园区的足球场上活跃着年轻人的身影。
老厂的梧桐树依旧挺立,但树荫下已焕发新生。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