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层峦叠翠,鹭鸶河静静流淌,穿过绿色田园。鹭群起起落落,像风吹绿海漾起白浪。
公路边,“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马畈”的牌子,亮在绿野的风里。皖西南岳西县石关乡的马畈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是一片红色土地,将军和战士们的草鞋走过这里,那时杜鹃花红艳艳开满各处。
山间盆地里的马畈村,现有321户人家,宽阔的乡村公路从山脚绕进山里,将散落的九个村民组串成珠链,成为皖美乡村的风景线。
一
“盛夏喝热粥不淌汗”,马畈村平均海拔800米,成了城里人向往的避暑之地。清冽的鹭鸶河水,沿着明沟暗渠,田里淌进淌出。肥田水足,怎么只种茭白不种稻?阿伯忙碌在田里,一边收获茭白,一边给我们解惑:“水稻,以前家家都种,可这里是高山、高寒,常闹‘青封灾’,稻穗灌不了浆结秕谷。田里青青稻,家无隔夜粮,吃粮靠肩驮。”
穷则思变,村里一些人不甘心,便试种高山蔬菜,巧的是此地适宜种植茭白。茭白年年丰收,却因道路运输“肠梗阻”,茭白不能大面积种植。“路是小鸡肠,出门便爬坡。肥料得从家里挑到田间,茭白也得挑到乡镇卖,200斤茭白少说也得往返两趟。”村里李婶说,末了又笑了,“你看,现在的路,可好哟!我们的车就在田边,哪还用得着挑!”
农村“四好”公路修到田间地头,村民种植热潮,就像那绿海无垠的茭白,一茬茬上来了。皖茭2号、皖茭3号、皖秀玉4号、皖金樱1号、红珍珠……马畈村的茭白从单一的小范围试种,走向了规模化的产业发展。
岳西县丰收种养产业合作社的牌子,就挂在公路边平房门口。50多岁的刘三一是负责人。聊起门口的公路,黝黑的脸庞上挂满喜悦:“现在,大货车可直进直出收购了,运输方便,成本降低,多好啊!”
刘三一属于马畈村最早种茭白的那拨人,成立合作社后便带着150余户农民种植茭白。在刘三一的50多亩试验田里,我们看到水旱轮作、茭鸭套养、茭田养鱼的立体式生态种养模式。田间地头,我们看到不少花卉,以为只是用来美化环境的,想不到种花还可用来诱虫。用花卉、黄板、灯光防治病虫害,这样种植的茭白,自然有市场。
据了解,马畈村高山蔬菜种植面积从2015年之前的750亩,发展到现在的1560亩,其茭白种植已近千亩。刘三一与妻子常年忙活着,一年收入少说也有十几万元,这在村里种植户中,他说还不是多的。
玉带绕村落,大道通四方。马畈村的茭白,在48小时内就从田间地头到了消费者的餐桌上。好茭白遇上好路子,马畈村的农民,守着金窝窝,端起了金饭碗。
二
茭白种植是有季节性的,靠山吃山的村民,农闲时又不甘心坐吃山空。
我们想去村里看看,同行的人说:“在我们马畈村,公路已不仅仅村村通,还户户通了呢!”
一座漂亮的小洋楼,簇新簇新的,立在公路边吸引着我们。“我在一宅两院没空想你”,有意思的牌子就插在这家阳台上。小院门口,放置着图文并茂的展板,浏览改造前后的对比图,我们惊叹这“一宅两院”民宿,原来是充分利用闲置住房改造的!一户民宅、两个院落,一楼农户自住,二楼、三楼发展民宿。
马畈村1200余人,常住人口不到一半,大量农房一直闲置。路修好,山外的人陆陆续续进来,一看这么好的生态资源,不就是理想的“城市的后花园”?马畈村位于山区,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用地指标短缺,招商引资项目难以落地。“一宅两院”旅游民宿发展模式,在大家的摸索中成了成熟的果子。一打听,身旁忙碌的年轻女孩,就是这民宿的管家。她告诉我们:“自2022年6月开工建设以来,已完成7户民宿改造,目前还有十几家正在改造中。‘一宅两院’民宿以轻设计、轻改造、轻运营模式,使农房变客房、农民变管家。”
产业新,则乡村兴。政府给力,道路进行升级改造,乡村旅游生意火起来了。流量变留量后,农房已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产业空间。“一宅两院”民宿,由村集体经济公司与农户合作经营、共享收益,村集体经济增收,就业岗位新增,出租户收入增加。
三
“处于乡村道路尽端,却是山区景观的起始”,说的是李叶龙的“清溪行馆”。
告别学生时代,李叶龙便卷起铺盖去了浙江温州。从事皮革行业,一晃便是数年。赚了钱的李叶龙,瞧着浙江乡村民宿火热,便有了勇气与敏锐:老家那么多“沉睡资源”,也可以尝试捣鼓建民宿啊!
地处山脚竹林间的两层旧屋,经过李叶龙数年的精心打造,蝶变成了乡村文化博物馆及其配套建筑,通过平台、转折、开口,把广阔的山区乡村风景引入宁静的内院中。
鹭鸶河水引来,绕过民宿周边,又流入鱼塘。塘中游鱼欢畅,塘面映着蓝天、白云,也映着错落有致的民宿。“每一件日常的小事,都可以在这里变得格外有趣。”鸟度屏风,人行山水,自然之景、文化之味诗意流淌,让每一位“宿民”享受惬意时光。
李叶龙说,当初民宿建成,也有诸多烦心事。人家电话打来首先问的就是:你们那里交通方便吗?有停车场吗?有充电桩吗?
我在民宿吧台,翻看照片影集,看当初“清溪行馆”门口的路,有的还是泥路,停车场还只是个雏形。
而今,你再看隐藏在这大别山中的“皖西大屋”,双车道的沥青路已通到家门口,路旁花园式的停车场已建成!
年轻的李叶龙已把“清溪行馆”打造成了国家“甲级”民宿、皖美“金牌”民宿,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省民宿专家。李叶龙说:“老乡们看我尝到了甜头,村里的民宿便一家家兴起来了。民宿是乡村发展的引擎,不仅拯救着空心村,还能实现山里山外城乡的共建、共享、共富。”
在“清溪行馆”门口,李叶龙发自肺腑的一句话,令我们感慨万千,他说:“路到哪里,发展到哪里!”
马畈村的乡村公路穿过绿色田园,串起一户户农家,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到了夜里,路灯亮起来,大车不进来,小车进来少,路上纳凉的人便多起来,散步的、跳舞的、唱歌的,那才热闹呢!最多时有好几千人,有本乡本土的,还有天南海北操着外地口音的!”热情的村民向我们说着,目的是希望我们留宿。
“住满了,他们是早早预订好的!”我们接连问了好几家民宿,都是这答复。
只好挥手告别,不过大家手里都提着一袋茭白,那是从田间地头农户手上买的。车上,有人抽出茭白,剥开青皮,瓷白的肉水嫩嫩的,他们就直接入嘴吃着。
“茭白还能生吃?”我不解。
朋友莞尔一笑:“不是所有的茭白都能生吃!”
想想也是,茭白我们吃了好多年,不过都是炒熟了才吃。
一路上,吃着茭白,清淡中带着丝丝甜味,越吃还真越有味!车窗外凉风徐徐,我不禁细细品味与我渐行渐远的和美乡村。这曾是石关乡最落后的村子,如今却走在了石关乡的前列。当地的优质茶叶、蔬菜、中药材,丰收时节一车车运往山外;山外的客人,正一拨拨慕名而来。
绿水映着青山,阳光照亮大道,沉睡的资源被唤醒,田园变公园、资源变资产、乡村变景区。穷窝窝变成金窝窝,马畈村走出石关,也走出了大别山。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