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0月29日消息(记者徐秋韵 通讯员张敏)离地面约10米深的综合管廊里面有什么?笨重的电力缆线如何敷设入廊?管廊运维人员又是如何工作的?
10月28日,在新站高新区少荃湖城市副中心的梅冲湖路的电力缆线入廊现场,揭开了这些谜底。

2025年10月28日,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梅冲湖路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人员正在进行电力缆线敷设入廊作业(央广网发 张敏摄)
16吨电缆一点点“拽”入地下
在绿化带附近一处风井口处,整盘的电力缆线被缓缓拉伸,再经过风井口进入地下。
想进入十几米深的地下综合管廊,得小心翼翼爬下去。
顺着爬梯向下几十个台阶,就进入了管廊内部,可容纳2到3人并排通行。
管廊里面灯火通明,由综合舱、电力舱、燃气舱、污水舱四个不同功能的舱室组成,每个舱室宽3米、高3米,管廊内修建了大量的支架,用于存放能源、供水、通讯、电力等各类市政管线,不同类型的管道井井有条。
合肥新站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朱瑞介绍,这里正在为重点企业开展电力缆线敷设入廊作业,“一盘电缆约500米,重16吨。”在狭长的管廊里,缆线一头被钢丝绳系着,五六个工人抱着缆线缓缓前行,不时调整角度,缆线在滑轮和机械设备作用下进入管廊深处。
“相当于一点点地拽进去。”施工人员说,为了统一指挥敷设工作,每隔30-40米,就要安排一名工人定点检查,随时通过对讲机反馈入廊进度。
几十分钟后,在工人和牵引设备协助下,第一盘约500米的缆线成功敷设入廊,后期施工人员还要在支架上固定缆线,确保码放整齐。
地下日行一万步
据了解,本次敷设入廊的电力缆线总长36.8公里,接到企业电缆入廊需求后,新站高新区应急和城市管理局与管廊运营管理单位组建专项服务小组,结合管廊电力舱现有布局与企业用电负荷特性,制定电缆敷设方案,全程规避管廊内其他管线运行风险。
“同步优化审批流程,协调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施工,确保电缆敷设、测试、投运全流程高效衔接,有力保障了企业生产计划如期推进。”新站高新区应急和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全力保障重点企业关键生产设备顺利通电、按期投产。
穿行在狭长的廊内通道里,除了温度稍高点外,以及传来的机械作业回音外,并未感受到不适症状。
曲折环绕的廊道让人很容易迷路。为了区分清楚方位,管养团队将管廊逐段编号,只要根据路段、号牌以及方向牌就能轻松找到所在点位。
在管廊里工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个技术活。

2025年10月28日,安徽合肥新站高新区梅冲湖路地下综合管廊,新站管廊运营管理单位的运维人员在舱内巡查、检查设施设备(央广网发 张敏摄)
朱瑞介绍,按管养标准,结合管廊运营里程,分为巡查组、维修组和监控组,同时配备有市政、土建、电气安装等专业工程师,是一个要求“一专多能”的综合技术岗位。
除了检修报修外,维护组还要来回巡检,仔细检查水管有无漏水、支架是否有松动、各项仪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每天走上两三万步很正常”。
屏上看、平台管、地下查
地下综合管廊事关城市“生命线”,仅仅依靠人工巡查维护远远不够。
“管廊最深处在地下14米,手机信号全无。”为此,维护人员开发了内网通讯系统,提前录入人员联系方式,后台审核通过后,即有了正常通讯网络。
除此之外,舱内每间隔100米到200米,都设置光纤专用电话,提起话筒就能与监控室直接通话。管廊内设置了1100余个高清探头,配备了烟雾、氧气等各类传感器,监控室24小时有人应急值班,会随时与入廊人员保持联络。
借助综合管廊智慧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看到管廊里所有设备的运行情况。统一收集和分析廊内湿度、甲烷等数据,如果出现故障或者突发情况,都会发出预警,保障人身安全。如此一来,可实现从“看不见”到“屏上看、平台管、地下查”。
据悉,新站高新区结合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行动,开展少荃湖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布局建设,目前建成地下综合管廊总里程36.2公里,已敷设电力、通信、给水等各类市政管线226公里,是目前合肥新建区域配置成网较为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之一,可有效避免空中管线蛛网密布、路面反复开挖等问题,在节省、改善城市空间的同时,有效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长按二维码关注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