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布。本次集采平均降价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首年意向采购量共109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

  此次集采难点在哪儿?又有哪些亮点?将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

  骨科脊柱类耗材 最复杂的耗材集采品类

  据介绍,本次集采是继心脏支架、人工关节后,国家组织开展的第三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蒋昌松介绍,此次集采根据颈椎、胸腰椎手术的需要,覆盖颈椎固定融合术、胸腰椎固定融合术、椎体成形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种骨科脊柱类耗材,囊括市场上现有的各种材质,可满足现在临床开展的95%的脊柱类手术所需。

  “骨科脊柱类耗材是目前最复杂的耗材集采品类。”蒋昌松表示,骨科脊柱类手术种类和手术部位繁多,手术风险也较高,涉及的耗材产品技术分类非常复杂,每种耗材又需要多种配套材料和服务形成组套产品。

  “脊柱类耗材在骨科耗材中占比最大,市场规模大,本次集采采购需求量120万套,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涉及的生产企业有170余家。因此,如何兼顾各类型产品和企业,科学合理制定分组规则、入围规则、竞价规则、中选规则、分量规则等是本次集采最大的难点。”蒋昌松说。

  四大亮点 助力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

  蒋昌松认为,此次集采具有四大亮点。

  科学设计产品系统,区分单元竞价。针对脊柱骨科复杂的产品组成,此次集采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入路方式等临床实际需求,分为14个产品系统类别,29个竞价单元。在同一产品系统类别下,根据医疗机构需求、企业供应意愿和供应能力、产品组合完整度将同一系统内产品分组。主要部件齐全且能供应全国所有地区,医疗机构意向采购量大的企业进入A组竞价。主要部件齐全但不能供应全国的企业进入B组。同时,此次集采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增了C组,为部分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产品,而无法提供一整套系统全部部件的新兴企业,提供机会参与集采。

  规则设计更完善,降价更合理。此次集采为A、B组企业设置了同竞价单元内产品价差1.3倍熔断,又有50%降幅保护,另外还有不同竞价单元间价差比值前三名淘汰等规则,既保证了合理降幅,也避免了企业产品价差较大的可能性。同时A、B组还设置了复活机制,在保证合理降价的同时,提高参与企业中选率,最大程度满足临床的需求。另外,坚持量价挂钩的原则,直接中选的企业可以获得80%~100%的意向采购量,而通过复活机制中选的企业仅能得到50%的意向采购量。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可以选择以价换量。

  延长采购周期,稳定市场预期。本次集采在采购周期方面,从以往的两年扩展到三年,有利于稳定市场和临床预期,企业可以更有计划安排生产,保障临床治疗及服务等。

  各方参与度高,充分满足临床需求。本次集采医疗机构和企业均积极参与,全国6426家医疗机构首年意向采购量109万套,有171家企业参与,参与度达到近99%,最终152家中选,中选率达89%。中选结果与预期基本吻合,中选企业既包括知名跨国企业,也有内资企业,多元化产品供给,能够充分满足临床需求。

  平均降价84% 显著降低患者费用负担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脊柱类骨科耗材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集采降价后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费用负担。”蒋昌松说,此次集采的产品可用于颈椎、腰椎疾病,脊柱压缩性骨折、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患者治疗所需。

  蒋昌松告诉记者,本次集采平均降价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如占脊柱手术量1/3的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其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3.3万元下降至4500元左右,一些知名外资品牌每套平均价格从6万元降至4800元左右。

  除了费用的降低,集采还可有效提高脊柱产品的临床可及性,让更多的患者看得起病、做得起手术,甚至可以选择原来遥不可及的知名品牌,让更多的百姓用得上品质更高的产品。

编辑:宋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