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改革开放30年巨变之北京顺义北小营镇大胡营村
改革开放30年巨变之北京顺义北小营镇大胡营村
中广网    2008年10月30日 07:38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0月30日消息(记者黎政祥 实习记者史周青 通讯员杨玉凤) 昔日种田挣工分,如今迈步奔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大胡营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包田到户,到跑运输,搞个体,外出打工,生活经济来源从单一的土地收入,转变成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国家减免农业税,发放粮食直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今年71岁高龄的徐进福老人,在改革开放初期,是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大胡营村的大队长。他一谈起30年来的变化,就满脸笑容,“现在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徐进福家里一共五口人,夫妻俩带着一儿二女。改革开放初期,一家人就守着自家的那点地儿,种田挣工分。一年下来,能拿到手的钱只有几十块钱,根本没有剩余的钱。现在,家里的情况不知比当初好了几倍,女儿们都出嫁了,儿子也有了满意的工作。徐进福老人自己仍在村委会工作,每个月有800元的收入,加上国家出台的新政策,每个月还有200元的养老保险金。

    李中裕老人,现在在镇建筑队看门,月收入600元,老伴在家操持家务,小女儿在牛栏山酒厂的灌酒车间上班,月收入1200元,一家生活宽裕。提到30年来家里最大的变化,他说道,“那要算是住房了,家里兄弟多,都吃不饱饭,根本就没有房子,媳妇都不好找。结婚住的还是邻居家。”说到这儿,李中裕老人笑了。改革开放以后,李中裕用1000多元钱建了五间砖瓦房,才算是有了自己的家。89年李中裕办起了小卖部,一干就是十多年,期间还干过5年的个体运输,养过鸭子,日子越过越红火。92年,李中裕又把旧房加高加宽,变成了宽敞的6间房。李中裕老人说,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强多了,有地种,有班上,政府给养老保险,逢年过节,村里还给老人钱,改革开放就是好。

    改革开放以前,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大胡营村的村民,等到逢年过节,还要凭肉票,才能吃上一顿猪肉。本村没有猪肉,就得去外村买。现在,村民们顿顿都能吃上新鲜的猪肉。村民李方华,是首钢的退休工人,儿子在鲲鹏食品负责向外地运送猪肉,儿媳去年在村里开了家鲲鹏连锁的食品店,专门卖鲜猪肉。李方华提到吃猪肉,笑得更开心了,“现在吃猪肉,比以前方便多了,还能天天吃。现在是想吃啥,就能吃到啥。”

    为了让村民们生活得更加富裕,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大胡营村村委会正在积极谋划创办设施农业,促使村庄科学、快速发展,真正成为村民们生活的幸福家园。这正是“改革东风农家先,千家万户乐开颜。和谐发展奔小康,盛世神州谱新篇。”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晓凡      
策划 更多...
标题:[调研报告]泉州:创新发展助侨乡腾飞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机遇,发挥优势
图片报道 更多...
广交会 变革中铸就辉煌
浙江义乌: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
活力四射的中国美术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