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新貌
国际商贸城二期风光
会展中心
义乌国际商贸城一期
重商强市 以市兴市 当前位置>>重商强市 以市兴市
拨浪鼓摇出新天地——义乌的发展经验及其理论启示
   “义乌自古是穷地,人多地少缺粮米,为了解决温饱大问题,鸡毛换糖做生意。改革开放春风起,义乌人赶上了好时期。经商做生意,拨浪鼓摇出了新天地。”这段“义乌道情”唱出了义乌人的心声,也道出了义乌发展的奥秘。

    一、义乌发展历程与主要经验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面积1105平方公里,2005年底户籍人口68万,境内丘陵起伏,土壤贫瘠,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在省内是出了名的穷乡僻壤。但是,义乌人素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悠久的亲商经商传统。几百年来,义乌人手摇“拨浪鼓”,走村串巷做“鸡毛换糖”的小生意。改革开放后,城乡市场的开放为数以万计的经商农民提供了施展身手的舞台,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义乌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被称为“义乌现象”和“义乌模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市场和经济发展:从相对落后的农业小县到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的跨越。1982年,义乌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提出了“兴商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开启了小商品市场的建设历程。小商品市场从第一代到第五代,五易其址,八次扩建,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义乌的市场更是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交易方式不断创新。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在交易中大规模运用,订单贸易、政府采购、旅游购物等多种贸易方式兴起,国际会展、国际物流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小商品物流、小商品展览的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引领义乌加速走上通向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的发展道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1993年以来,义乌进一步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发展与市场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形成了市场带动工业,工业支撑市场的贸工互动机制。通过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拉链、化妆品等20个优势行业。同时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已有83家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现在,义乌正在优势行业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小商品的制造中心、设计中心和研发中心,努力实现自主创新,走符合义乌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城市和农村发展:从相对落后的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共享现代文明的跨越。义乌从一个山区小城镇发展到现在的综合性商贸城市,验证了市场经济中“先有市,后有城”的城市发展规律。20多年来,义乌市场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小商品市场每一次易址扩建,城市规模就随之扩张。20世纪90年代初,义乌已发展为以小商品贸易为特色的综合性商贸城市,形成了外围加工制造业与中心商贸服务业合理分工、互为支撑的城市框架。以国际商贸城为核心,在主城区积极兴建100平方公里的商贸服务区,大力发展会展业和中介服务业,在副城区积极建设两个100平方公里的制造业产业带。现代商贸服务产业中心与两个制造产业带相互支撑,使义乌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新的飞跃。同时,通过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使农业得到了工业的反哺,农村得到了城市的有效辐射,也加快了义乌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了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义乌制定了国内第一个县级市的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编制完成全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把全市800个行政村统筹规划为290个社区,争取到2020年基本完成城乡一体化任务,实现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农业向企业的转变,促进城乡融合,共享现代文明。

    ——文化和社会发展: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共进的跨越。历史上,义乌有勤耕好学的优良传统。现在,富裕起来的义乌人更加重视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早在1993年,义乌就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设在县级市的高等院校——杭州大学义乌分校,现发展为全日制高职院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2001年起,义乌每年公共财政投资教育的经费都在5亿元以上,建设了以投资2.1亿元、占地468亩的义乌中学为代表的20多所现代化、标准化学校。2005年全市学龄人口高中入学率和大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8.7%和40%。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义乌市文化发展纲要》。一是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先后获得了“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等荣誉。二是大力推进基层文化服务,新建一批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普及农村基本文化设施和场所,积极制作适应农村文化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企业、校园巡回演出,举办“商城之春”、“江滨之夜”、“农村文化节”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不断加大,投资5亿多元建成梅湖体育中心。四是积极支持民办文化发展,依托市场优势,培育以文教体育用品、框画工艺品、年画挂历、印刷包装业、制笔业为主体的优势文化产业,依法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举办中国义乌国际文体用品博览会,不断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五是及时推出“外来人口本地化”政策。义乌是一个因商而兴起的“移民城市”,现有100多万的外来人口,外来经商者和外来民工比重较大。

    为了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义乌把“外来民工”称为“外来建设者”,平稳有序地推动外来民工享受市民化待遇的进程,形成开放、包容、平等的社会氛围,使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和谐共处。
    今天的义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已成为浙江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成功典范。义乌坚持兴商建市,促进产业联动,注重城乡统筹,推进和谐发展,丰厚文化底蕴,力求党政有为的发展经验得到了浙江省委的充分肯定。概括地说,坚持兴商建市,就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找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掘区域内的工商传统,以商贸业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引擎,始终把市场建设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社会发展都围绕市场来开展,拓宽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市场的辐射功能。这是义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龙头和基石。促进产业联动,就是积极实施“以商促工”和“贸工联动”战略,通过发展市场来带动产业,发展产业来支撑市场,市场与产业互动,引导经商人才、商业资本转移到产业领域,结合市场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为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这是义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独特路径。注重城乡统筹,就是以商强农、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依托市场国际化、产业集群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和趋势,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和规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进程。这是义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有力举措。推进和谐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努力形成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相容,注重经济社会和谐互动,注重社会各类成员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这是义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重要特征。丰厚文化底蕴,就是秉承深厚的文化传统,弘扬独特的人文精神,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培育诚实守信的信用意识和社会文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义取利,义利并举,创业创新,开放包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这是义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不竭源泉。力求党政有为,就是党委总揽全局、把好发展方向,政府调控有度、搞好公共服务,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善于把握住市场发展的机遇,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执政水平,牢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是义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的根本保证。

    我们在调研中深深地感受到,义乌所走的发展道路和取得的发展经验,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浙江省委、金华市委决策部署并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如何进一步总结、宣传义乌发展经验,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义乌发展经验的理论启示

    启示之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党的基本理论转变为干部群众的自觉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历届领导班子善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中央精神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义乌县委县政府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实践的发展要求,果断地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有力地促进了广大群众走上经营小商品的致富之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乌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断排除各种干扰,澄清思想,统一认识,坚持“兴商建市(县)”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更加自觉地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更加自觉地把中央的精神和浙江省委的部署转变为义乌人民群众的发展实践,提出“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走在前列”的目标,实施“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文明化、领导科学化”的战略,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义乌特点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义乌发展经验有力证明,要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行动的指南,成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首先,必须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学会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做到真正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自觉地和坚定地按照科学理论的要求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其次,必须使科学理论与各地区各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把科学理论运用到各项具体工作中,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再次,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活动中吸取思想营养,不断深化理论探索,推进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使之永葆生机和活力。

    启示之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多年来,义乌始终贯彻我们党提出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方针不动摇。他们通过小商品市场的繁荣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通过专业市场的发展提升带动市场化、工业化,进而带动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国际化,全面推动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市场经济不断做大做强。义乌市委市政府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积极探索并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他们按照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思路,率先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大力推进《义乌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深入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碧水、蓝天、绿色、宁静”四大工程,一步一步地实现“金乌腾飞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美好理想。义乌发展经验有力证明,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才能为全面协调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做到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才能实现城乡、区域、人与自然之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全局和长远的发展,不断探索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在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充分发挥城市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解决直接关系民生的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稳定等问题,确保政府的各项举措与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事业的进步相适应。

    启示之三: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创新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形成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运行体制和机制,是义乌经济发展成功的重要原因。20多年来,义乌确立并实践“兴商建市(县)”的发展战略从未动摇,遵循抓市场就是抓经济的理念从未改变,推进专业市场硬件完善、功能扩展、业态提升的工作从未停止,真正做到了“工作围绕市场转、城市围绕市场建、产业围绕市场育”。在小商品市场兴起之初,党委和政府就在放开小商品市场的同时,提出了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税收上优惠、法律上保护等五项政策。实行“管办分离”后,政府通过对商城集团的控股,掌握市场建设的主动权,实施市场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市场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整合市场资源,提高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此后,无论是市场扩建、市场搬迁、市场升级、“划行归市”、摊位管理,还是市场环境的优化、市场秩序的维护、市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都发挥着积极的主导性作用。义乌发展经验有力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既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无形之手”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坚持政府对市场经济“有形之手”的调控作用;既要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又要有效地抑制市场的负面缺陷;既要坚持政府有所为,又要坚持政府有所不为。总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科学地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

    启示之四:坚持和谐发展,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义乌在发展过程中既考虑到现实要求,又着眼于全局和长远,不断强化协调发展的理念,破除和扭转重经济轻社会、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意识,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义乌以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为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划纲要和决定,并逐年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社会事业的投入,为义乌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比较完善的育才聚才条件,也促进了新型医疗保险制度和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针对劳动关系在新条件下的新变化、新情况,义乌积极探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的新路子,构建了党委领导、工会牵头、政府各部门支持联动的维权机制,成立了职工法律维权中心,使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有了畅通、规范的途径。这种机制的形成,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优化了发展环境,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义乌发展经验有力证明,越发展越要注重经济社会的和谐互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在关注经济指标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在增加促进经济增长投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增加促进社会事业进步的投入,使发展富有更多的人文内涵,体现更大的整体协调,这样才能产生更强的持久性永续性,在质量和水平上有新的提高。经济社会的协调互动,要贯彻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各项工作中。

    要让今天的发展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另外,越发展越要注重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社会成分日趋多样化、社会结构更加复杂、社会矛盾不断增多的现实,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更多的精力和力量放在社会建设上,努力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拓展意愿沟通渠道,积极探索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维权的有效做法,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在强化政府各部门依法管理的同时,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社会的自治能力。

    启示之五:坚持以文化人,大力弘扬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精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人。”天是同样的天、地是同样的地、人是同样的人,为什么义乌在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区位优势、没有特殊政策扶持的情况下,能够一跃成为浙江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说到底是人的精神和素质问题。义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精神,悠久的经商传统。在漫长的历史中,孕育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鸡毛换糖”和敢闯敢创的“拨浪鼓文化”,为义乌的创业创新和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大力弘扬具有义乌特点的“义”字当头、义利并举、以义取利的文化传统,大力培育具有时代内涵的诚实守信、开放包容、互利双赢的敬业创业精神,勇敢地跳出计划经济的窠臼,自谋生路,走南闯北,寻找商机,开拓市场,乃至跨出国门去参与国际竞争。他们正是凭着自强不息、甘于吃苦的精神,创造了市场经济的奇迹,使义乌成为全球最大的“超市”和“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近年来,义乌在“建文明城市、展商城魅力”和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努力推进“信用义乌”建设,维护义乌市场“重质量、守信用”的良好声誉,极大地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去创业致富,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义乌发展经验有力证明,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先进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强大动力,是凝聚人心、促进发展、激发活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因此,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和谐文化,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和文化基础。

    启示之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义乌各级党委和政府注重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体现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细微之处。他们在实践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处处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把让群众看得起病、上得起学,能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品看成是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市场发展和提升的各个时期,他们始终从为民富民出发,满足群众的需要。在规划城乡改造过程中,他们坚持把最好的地块用于优先安排居民住宅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在生产和生活发生矛盾时,他们总是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本着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尽最大可能地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要求。义乌发展经验有力证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意愿,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改革和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要充分激发群众的活力,支持和鼓励群众的自立自强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群众创业和创新的体制条件和社会氛围。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还要充分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使群众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获得应得的利益。二是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尤其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吃穿住行、就业求学、医疗保障等问题。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要认真对待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于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决不姑息迁就。三是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不仅要致力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要致力于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我们要像义乌那样,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积极为人民群众创造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四是不断提高为群众谋利益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启示之七: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改革开放以来,在浙江省委、金华市委的领导下,义乌各级党组织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牢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他们抓大事、谋战略,始终注意进行科学规划,制定符合义乌实际的发展战略,引导经济社会快速有序发展;他们抓机遇、鼓干劲,总是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把握先机,适时调整,不断升级,在短短20年间就把集市贸易型的“草帽市场”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现代批发交易中心;他们抓班子、建队伍,党政有为,率先探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的廉洁自律;他们抓基层、强基础,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健全党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义乌发展经验有力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坚强的政治保证。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廉洁政府;必须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发挥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锻造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党政队伍。而做到这些,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和政绩观。在义乌,我们从广大党员、干部身上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重事业、轻功名、不张扬的良好作风,强烈地感受到党的领导这一政治优势在义乌发展中的巨大威力。

    注:《求是》2006年8月16日

来源:求是    责编:秦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