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从一家民企的成长看浙江工业的成就

2019-09-04 10:01:00来源:浙江在线
  “一部大飞机的零部件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个,我们能不能沉下心来,做好其中的一部分?”10年前,面对航空制造这颗制造业“明珠”,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水福发出这样一问。今天,西子航空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进军航空制造的佼佼者。
  从改革开放之初为农机做配套,再到进军电梯、锅炉、地铁盾构、航空制造等产业,40年来,西子沿着实体经济的大道坚定前行,不断迈向中高端。
  西子的成长史也是浙江制造的新史诗。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制造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浙江经济传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高亢乐章。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以西子为代表的浙江民营企业,更是奋发图强,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不断谱写浙江制造业的新篇章。
  爬坡过坎 登产业高地
  在浙江的高端制造版图上,2012年8月20日是值得被记录的一天,那日,西子航空飞机零部件项目在杭州大江东投建,这是浙江航空工业的起笔之作,填补了浙江在航空产业领域的空白。
  西子的航空梦,2004年便已萌芽。彼时,王水福带队去日韩考察了一批知名重工企业,发现凡是在制造行业叫得响的企业,都与航空航天产业有所关联。
  “航空代表了制造业的顶级能力,用航空标准来生产电梯,我们整体水平都会更上一个台阶。”在制造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王水福深知,以质量占领市场,是制造业企业生存发展的最有效路径。
  上世纪90年代初,西子电梯正是凭借过硬的品质叩开了市场之门。当时,现代化大型商场正在崛起,对标美国奥的斯、日本三菱,西子不断引进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更建立起一支反应敏捷的维保队伍,不断开拓市场。
  尽管如此,当西子抱着无知无畏的心情闯入航空领域,遭遇的却是从未有过的高难度挑战。时任沈阳西子航空负责人的蒋玉恒回忆,航空产业的前期投入远超预期,但既然投了,就必须硬着头皮做下去。凭借与奥的斯合资后积攒的精益制造能力,当时与美国赛斯纳合作的L162两人座通航飞机项目最快时一天就能完成一架半的装配。
  2009年5月,西子联合成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为C919大飞机项目初步选定的首批9家机体供应商之一,也是全国唯一入围的民营企业。荣耀背后,却是企业求生的拼搏:当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沈阳西子航空也受大环境波及,原先预计生产上万架的订单出现大幅下跌,凭着中国商飞的试验件项目,才挺过了艰难的时期。
  在航空领域,西子创下了很多唯一,至今依然保持着很多唯一。大江东西子航空的展厅里,有一面不断更新的数据墙:截至目前,西子航空已取得287项特种工艺资质认证——每一次数字变化,都意味着西子在航空领域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在成为波音737飞机驾驶舱复合材料内饰件的全球唯一供应商之前,西子航空曾经历过近乎绝望的时刻:在波音特种工艺审核准备中,复合材料的滚筒剥离实验是道坎,规范要求8.0以上,但是波音期望能够达到10以上。工装设计、固化参数修改……那段时间,沈阳西子团队从多个方向做交叉实验,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终于攻克这一难关——所有试样测量值均达到12以上,这样的成绩让前来审核的美国专家由衷赞赏,最终,西子拿到了生产许可证。
  “每次危机后,产业形态、产品结构、客户需求都会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必须把握转型升级的转折期,否则就是停滞、退步、落后。”在王水福眼中,正是这样一步步“求实”,让西子航空一路爬坡过坎,进入欧洲空客、美国波音、加拿大庞巴迪、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等航空巨头的“朋友圈”。
  走过低谷,便不畏前路,懂得化危为机的企业总能愈挫愈勇。当年,与中国商飞的合作就让西子航空看到了碳纤维等新型复合材料这一全新的产业方向,从2017年开始,专注于新材料生产研发的沈阳西子航空已开始稳定盈利。
  以民引外 变革中“健身”
  “求实”,是苦练内功,但西子走到现在,发展成为一家大型企业集团,除了向内开刃,同样懂得从开放的全球市场获益。
  “合作重于竞争”价值观,早在1997年西子电梯与美国奥的斯电梯公司合资经营时便已生根。王水福回忆,1996年,西子电梯的市场份额排名全国第六,而前面五位均是合资品牌。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子电梯选择与世界电梯业巨头奥的斯合资经营,成为当时“以民引外”的典范。
  果不其然,与优秀企业的合作,让西子电梯加速扩大了自身优势:与奥的斯合资后,企业采用一套先进的信息管理体系,生产一台电梯的周期从30天缩短至两小时。后来,王水福又将让对方控股的时限提前,从而很快引入了世界最先进的制造技术,最终成为全球领先的电梯零部件供应商。
  这些国际化经验和管理方式此后被运用于西子并购的杭州锅炉厂,并贯穿企业成长发展的始终。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伟校回忆,杭锅和西子最初磨合的那半年,两边的团队每周六都要做对口交流。技术组对技术组、质量组对质量组……最开始,双方先介绍自己是怎么做的,然后互相提出想向对方学什么,如果要学需要怎么做。
  “这种自己提议自己干的气氛让杭锅人很快融入到西子的氛围中去了,这其中有一个精益小组,他们所交流的内容包括零库存、及时反馈,这对国企员工来说是很新鲜的。”何伟校告诉记者,相较计划经济时代的推动式生产,西子为杭锅引入的理念让拉动式生产成为企业发展的内驱力。
  为什么这么做?王水福解释说,自己对锅炉行业是“外行”,不能评判当时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对是错,与其如此,不如开放地去学习。在他看来,“开放”二字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跨界发展的西子而言,向业内领先者学习能更快地成长,向不同行业领先者学习却是一次碰撞。
  “组织再造、流程再造。这些概念如今还在被反复提及。”何伟校说,西子的介入,让杭锅成为浙江最早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之一,也为更多国企寻求市场化路径打开了思路,“包含杭锅在内,当时东新路上一批老底子国企如今还发展得好的,都是变革早的。”
  “与优秀企业合作,我们才能更优秀。”王水福表示,世界500强企业大多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它们有许多东西值得浙江民营企业学习。全球化浪潮下,与其凭一人之力单打独斗,不如参与到国内国际化竞争与合作中,从学习中提升,在不确定性中增强自己的“确定”。
  锅炉如此,航空亦如此。西子航空所勾勒的远景中,零部件供应商是入门级,瞄准“唯一性”和“大部段”,未来的西子航空不光做“来图加工”,更要培养发展研发设计能力。
  置身大江东,西子航空还承担着“抛砖引玉”的职责,这里是浙江高端制造、先进制造的新高地,“大湾区”的战略优势势必会为浙企融入全球航空产业链发挥更大效应,西子早早种下了这朵“工业之花”,要为浙江规划航空产业集群、理顺航空产业发展链条营造好生态。
  步步领先
  布局新十年
  杭州,机场路62号,这是西子梦开始的地方。在一个个转型的路口,每每面对外界质疑,王水福的选择总是“做好自己的事”,坚定制造主业,走技术路线。
  秉持发展实业的理念,西子一步步壮大。那会儿还在负责跑外贸订单的何伟校回忆,2000年,改制后的杭锅因员工分散持股一度陷入困境。当时,国家提出“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主要目标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引入外资和技术,通过消化吸收提升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稳坐国内余热锅炉头把交椅的杭锅看中了电力市场大发展的前景,也考察了不少技术领先的对象,可对方要求的“入门费”对杭锅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找上门谈并购的王水福听后,当天下午就让财务给杭锅打款,打消了杭锅对西子的疑虑。
  到2003年4月,杭锅在21台9F级锅炉招标项目中中标16台,西子解的这股燃眉之急,让先进技术得以在杭锅内部被消化吸收。在国家开放电力市场的大背景下,杭锅顺势迎来爆发式增长:2001年,杭锅的销售收入为2.3亿元,此后4年陆续为3.2亿元、5.5亿元、10.8亿元和18.8亿元,几乎每年翻番。
  能够“趁势”,是因为浙企始终围绕主业磨砺自身,早早掌握了技术话语权。“杭锅历经8年拿到了核电锅炉许可证,这意味着企业有能力做最核心的设备,但准备这件事,杭锅耗费了10年。”何伟校告诉记者,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杭锅再度迎来时代赋予的机遇。存量市场改造让杭锅进入到石油炼化、化纤等上下游产业,与此同时,它也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持续扩充市场,为下一个十年布局。
  “一着领先不算先,步步领先才过硬。”这也是王水福早早布局航空领域的初心。改革开放那一年,王水福还在花园农机厂当学徒生产农机配件,当时,杭州茶叶厂仓库需要一台电梯,但只买到一套电梯图纸,接到任务的王水福碰到很多工艺、技术难题,后来在上海电梯厂专家的指导下造出了人生中第一台电梯。
  车间主任出身的王水福意识到工匠对于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性,从无到有,在航空这条路上“自讨苦吃”的西子,最奉若珍宝的便是迅速成长的一线技术工人团队。今年初,记者曾采访负责空客A320飞机货舱门框首件研制项目的“大国工匠”陈张杰,入门5年,这位90后便成长为一线主管,如今已是装配车间的副主任。
  西子内部,各板块都搭建起了自己的人才梯队,目前已建立西子航空、杭锅集团、西子智能停车、西子富沃德4家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2013年至今,西子的高技能人才从375人升至708人,层层向上的人才链条服务于西子丰富的产业生态,朝向技术的最顶峰不断攀登。
  “工匠是制造业真正的基础,产业结构的升级离不开与之匹配的人才结构供给,找到制高点、抢占制高点,浙企才能抢占新一轮时代机遇,获得发展和提升。”在王水福看来,人才是西子最重要的“软实力”,一颗“匠心”,是西子持续迈向中高端的不竭动能。(记者 祝梅 通讯员 金剑)
编辑: 魏炜

从一家民企的成长看浙江工业的成就

从改革开放之初为农机做配套,再到进军电梯、锅炉、地铁盾构、航空制造等产业,40年来,西子沿着实体经济的大道坚定前行,不断迈向中高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