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大爱满之江 浙江省人道公益事业发展回眸

2017-04-21 11:08:00来源:浙江在线

  或许你曾在救灾现场见过他们,风雨交加的紧急关头,他们用十指在瓦砾淤泥里找寻生命的奇迹,让你在被温暖的同时,也渴望加入传递温暖的行列。

  或许你曾在新闻报道里听说过他们,诀别至亲的悲痛时刻,他们选择用器官捐赠的方式,为亲人织就生命最美的晚霞。质朴的言行,触动你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或许你曾在平凡生活中偶遇他们,前路崎岖,他们驾车运送眼角膜,远赴大山深处;白浪滔天,他们扶住舱板,毅然赶往偏远海岛送医送药。并不传奇的故事,却令你不禁反思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这些普通人,在红十字会等公益团体的号召下,回应社会的关切呼唤,彰显时代的道德理想,让人收获感动,也收获精神的成长。

  红十字组织来到浙江,至今已逾百年,历经斗转星移的岁月更替,穿越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在人们心中深植公益的种子,让信仰的天空更辽阔,让心灵的追求更高远。

  驰援  最紧急的时刻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一双双温暖的手,扶助人们跨越灾难,迎接新生。

  在里东和苏村,尽管群众无法记全每个援助者的姓名,但黑夜中的那抹红,已刻入记忆的最深处。那抹红,是臂膀上的红十字袖章,是鲜亮的红十字队服,是灾区上空飘扬的鲜艳旗帜;那抹红,书写互助的温情、人间的大爱、重建家园的希望。

  千钧一发的时刻,公益事业行动者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成荡气回肠的浙江精神——

  来不及吃饭,顾不上休息,他从凌晨5时进入丽水里东村救援现场,一直奋战到下午3时多;为维护逝者尊严,他浸泡在冰冷的水中,与队友们徒手挖掘出10具遇难者遗体,直至被钢丝划破双手,才撤往场外医疗点——他是27岁的省红十字(仙居)应急救援队队员赵伟。

  遂昌苏村的安置点里,他们与受灾群众无数次拥抱、握手,耐心倾听、柔声安慰。短短3天,共有200余人次接受了心理评估和危机干预——他们是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志愿者、丽水市红十字会心理救援队队员。

  从里东到苏村,赶赴救援的红十字队伍从7支增至18支,从灾害发生后两小时内抵达到后来成为反应最迅速的社会救援力量。

  大雨不止、险象环生,他们身体力行,用行动号召全省人民守望相助,推动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交汇融合,展现浙江儿女众志成城、共抗天灾的勇气与信念。

  “上天入地也要把失联的兄弟姐妹找到。”浙江公羊队队长徐立军说。灾害发生当夜11时,浙江应急救援公羊队首批队员就已进入苏村中心。

  “浙江人有一股韧劲,救援绝不放弃。”义乌紧急救援协会副会长吴志坚说,在里东,这支以民营企业家为主力的救援队不仅抛下生意,还自掏油费开来两台挖掘机轮流作业。

  冒雨徒步15公里,翻山越岭3个多小时,17名中国蓝天救援队队员抵达苏村现场后,立即开展搜救;杭州、丽水等地,自愿献血的市民排成长龙;数千份盒饭送进苏村,村道口支起免费馄饨摊,1000多个茶叶蛋从遂昌城区送入救援现场;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救灾捐款额持续跃升……

  危急时刻、生死关头,全省59支红十字应急救援队、3000余名骨干队员带领浙江人民,凝聚最广泛的精神共鸣,催动全社会的公益觉醒。

  浙江人同舟共济的身影,也活跃在搜寻浦江失联儿童的行动中,奋战在强台风“菲特”“苏迪罗”形成的内涝区,挺立在强寒潮及雨雪冰冻天气带来的严寒里。千里驰援,他们还曾抵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尼泊尔-西藏地震的灾区,浙江的爱心脉动一直传抵千里之外。

  无私、大爱、奉献……这些标志精神高度的词语,在一次次公益行动示范中,逐渐成为浙江人的社会理想,指引人们共同前行。

  奉献  最平凡的群体

  最初的诞生和最后的逝去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后的晚霞一样,都会光照人间。

  清明节前后,宁波九龙湖畔,遗体捐献纪念陵园里,当落日的余晖洒在纪念墙上,镌刻在上面的一个个名字,仿佛也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他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作出的抉择,令生者肃然起敬。

  高高耸立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宁波市一百多位器官(遗体)捐献者的姓名、照片和生卒年月。照片上一张张鲜活的面容,仿佛他们并未走远。这些人中,有工人、农民、学生和退休老人。这些不平凡的平凡人,带给我们最多的感动。

  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胡秀芝,被宁波人亲切地称为“天使奶奶”。2012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那天,胡秀芝与老伴双双办理登记,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两年多后,她履行了诺言。因突发脑溢血,“天使奶奶”不幸去世,她捐献的一肝两肾两角膜,为5名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她是宁波市第一例生前自愿登记、去世后成功实现捐献的医务工作者。

  义乌市大陈镇人、共产党员傅云菊,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仍用最后一丝力气嘱托家人,要捐献自己的器官,并最终直接救助了6人,挽救了6个家庭,践行了党员的担当。

  2016年6月29日9时,与病魔抗争119天的英国人马克走了,他捐献出心、肝、肾和一对眼角膜,给6名中国人带来新生。马克全名马克·特伦斯·奥斯本(Mark Terence Osbone),今年49岁,是一位杭州女婿。6年前第一次来到杭州,就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弥留之际,他曾对妻子说“我要回家”,他要回的不是千里之外的故乡英国,而是自己和妻子在杭州“经营”的小家。

  2010年两例;2011年13例;2014年首次单年内突破百例,达129例;2016年186例……每一例器官捐献的背后,都是一次伟大而无私的奉献。因为疾病、意外,他们和这个世界告别。但是,当生命结束、呼吸停止,善良而又平凡的他们用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方式,为社会奉献最后的光与热。

  对浙江第300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顾海丹而言,2016年她最迫切的心愿,是为儿子添个弟弟或妹妹。为顺利生下二胎,每个月,身为“高龄产妇”的顾海丹都定期去医院调理身体。然而,得知自己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后,面对要二胎还是救人一命的选择,她和丈夫选择了后者。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为挽救陌生人的生命,台州椒江的80后辣妈连丽佳增肥10多斤;为救治异国他乡的病人,省康复医疗中心的青年教师潘克勤两度捐髓;还有年逾七旬的李勤爱,每次有造血干细胞捐献时,她都会早早地来到省中医院的采集室,热心地陪伴捐献者……

  绵延  最温情的浙江

  作为个体,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生命短暂,该如何丰富它的宽度、广度和厚度?

  舟山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应海舟的回答,是碧海间一道道的航线。这位老志愿者经常放弃双休日、值班后的休息时间,经历大船换小船、小船换小舟的艰苦旅程,和队员一起为偏远海岛上的渔民送医送药,坚持了10多年。

  “看到他们,就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怀抱相同的想法,越来越多人加入了这支队伍。

  风急浪高,晕船呕吐,甚至人常常被掀翻在舱板上;地处偏远,食宿简陋,严重时十几个人仅能分食一盆蔬菜。没有人畏难返程。

  2005年8月,舟山市红十字会组建起舟山群岛渔农民流动医院,至今共有4300余人次志愿者下岛下乡385次,服务渔农民群众34万余人次。

  2011年从西湖边开出的杭州市红十字出租车志愿服务队,已从“三人行”壮大到75人规模。他们不仅运送眼角膜,还参与过无数次免费接送志愿服务,更有28名队员填写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

  从个人善举到团队组建,再到品牌形成,公益事业凝聚起当代浙江人的价值公约数,让人道精神闪耀浙江。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级各类红十字志愿服务队402支,登记红十字志愿者5.74万人,其中注册志愿者2.83万人。

  在宁波,流传着“最美四姑娘”的温情故事。2012年10月1日,李金国老人下班途中被公交车撞倒,因失血过多昏迷。此时,路过的4位姑娘聚拢在一起,应急施救。正是这“黄金五分钟”救援,为抢救的成功赢得先机。

  爱心让城市更温情,也向公众讲述应急救护培训的意义。“十二五”以来,浙江建起525个救护培训基地,1.16万名救护人员在接受系统培训后,走入社区、校园等,向近650余万人次传递应急救护知识,让更多生命接力起跑,也让义举变得更加科学有效。

  如何让不同群体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救助,如何让人道救助做得更好、走得更远?项目化运作,是浙江方案。

  全省红十字会系统已连续18年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共投入救助款物1.8亿元,走访困难家庭25.96万户;中天集团定向捐赠1300万元,设立省红十字会“母婴平安”项目,共救助5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困难家庭的高危孕产妇;康恩贝集团与省红十字会设立“康恩贝健康之旅”项目,向近5万名困难家庭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免费发放价值3500余万元药品……

  368个博爱公益项目,架起公益与更多个人、团体间的桥梁。6年来,全省红十字会系统共募集社会捐赠款物10.62亿元,投入使用9.84亿元,受助困难群众达230余万人次。同时,公益行动也从个体行为,固化为更大群体的心灵认同。

  吴兴高级中学开设了探索人道法的课程。“探索人道法”项目,名字很陌生,目标却实在——帮助青少年将人道原则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其社会意识、公民责任感。它也是浙江省深入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试点项目。至今,浙江共有4600多所学校建立红十字会,人道的种子正在年轻的胸膛中孕育更激越的力量。

  大爱情怀,离我们很近。每月发榜的“浙江好人”中,常能见到从红十字感动人物中脱颖而出的好人。他们的一言一行、价值取舍,勾勒出精神世界的色调,也诉说着最深沉的道德追求。

  未来,会有更多人知晓;未来,会有更多人加入。而这些人,可能就是你、我、他。 (浙江在线记者 丁谨之 沈吟)

编辑: 谢梦洁
关键词:

大爱满之江 浙江省人道公益事业发展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