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121日消息(记者杜金明 通讯员 何彦浩 朱从谷这几天,宁波余姚市梁弄镇汪巷村村干部汪华正在联系广告公司定制“孝善之家”匾牌,确保在212日(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派上用场。“大年初一早上,敲锣打鼓把奖牌、红包送上门,被表彰的农户肯定有荣誉感的,这必将促进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好邻里、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我们村‘状元故里’的名片的打造。”汪巷村党总支书记陈炯介绍道。

  汪巷村位于梁弄镇西南,因70%以上的人姓汪得名。村居依山而建,南北长、东西窄,总体呈“C”字形,山水田园一派优美风光。此地历史悠久,汪氏先祖自唐朝迁居余姚,后逐渐发展壮大。明朝时期,汪氏十八世汪瑚的仲子汪惇、幼子汪克章,先后得中进士,人称“兄弟进士”,在历史上留下千古佳话。近年来,该村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农耕文化等因子,正在多举措奋力打造“状元故里”新名片,以此大力培育乡风文明,塑造淳美乡风民风,发挥文化教化作用,培育现代新型农民,营造和谐有序新风尚。

  表彰“孝善之家”便是众多举措其中一项,弘扬村内孝老亲善之风。据了解,该村每年都对评选出来的4户“孝善之家”进行“隆重表彰”。在农历正月初一早上,村里会敲锣打鼓把“孝善之家”的匾牌和2000元的奖励红包送到4户被表彰的人家。陈炯表示,用这种形式表彰“孝善之家”,会给未获表彰的家庭一种潜在的动力,这样的家庭越多,影响力和带动力会越大。

  “为人子者,当随遇竭力承欢膝下,常怀爱日之诚。”这是摘自《汪氏宗谱·越国公家训》的一句话,意思是为人儿女,要时时惦念父母的恩情,记得回报。“这些祖训,是远古的乡风文明建设范本,值得世代传承,这与新时代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在思想内核上一脉相承。”陈炯说。

  另一方面汪巷村还设立“重恩”奖优帮困助学基金。这项基金因汪氏“重恩堂”而得名,由汪巷村乡贤理事设立,旨在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奖优帮困,弘扬汪巷村代代传承的崇文崇德、注重恩情、知恩图报的品格。根据基金使用章程,至少有8类学业有成的学生可以获得“重恩基金”奖励。历史上汪巷村四大姓名人辈出,才德深厚,重恩识报。如今,流淌在汪巷人血脉里的“重恩”被赋予新内涵、新生命。

  “去年,我们村一共有6个孩子考上大学,其中建军儿子、煜民女儿考上了‘985’,兰萍儿子考上了‘211’院校……”聊起该村的孩子考了多少分、上了哪所大学,陈炯如数家珍。“大家都对这些读书好苗子非常重视,给予了相当的关心。”据统计,近3年来,该村共有50多人次获得“重恩基金”奖励,总金额近10万元,为村内营造出有志好学、诗书传家的浓厚氛围。

    同时为把千年汪巷的文化基因固定并传承,该村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积极深挖“状元”文化,以文化“入景”,对村庄进行梳理式改造,建设“进士牌坊”“登科长廊”“状元亭”“状元桥”“经锄小道”“可已花园”等一系列与“状元”文化相关的景观节点,并按照汪姓祖先惯用的徽派建筑来打造村庄,建设马头墙、仿古围墙,将村里的状元、进士名人故事搬上墙,传承耕读古风,使汪巷千年文化重焕生机。

    “汪巷是梁弄镇最早栽种樱桃等小水果的村,目前栽种小水果约1500亩,占全村山林和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陈炯说,发掘“状元”文化,构建全域开放式的文化产业旅游村,不仅可以滋民养德,更可以带动小水果、农家乐、民宿等特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