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1024日消息(记者 王海鹏 魏炜)上午9时许,正值医院就诊高峰,记者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口,看到浣纱路上的车辆依次有序通过,马路上原先竖起的隔离栏也不见了。医院门前的停车引导屏在实时动态更新,同步向就医者提供医院剩余泊位,以及附近的工联CC、湖滨银泰的余位信息,手机上的智慧医院小程序以及车载导航也同步提示车主附近停车场和剩余停车位,帮助车主在两三分钟内寻找到合适的车位。


  市一医院、武林商圈,以前一直是杭州人提起来就头疾的“堵点”,尤其是早晚高峰,大家都尽量绕着走。对于绕不开的患者及家属来说,就医难再加停车难,就不能不让人心焦上火。

  回想起一年前的浣纱路,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胡炜感慨颇深,以前来这里看病,可能两小时拿药出来了,家属开车还在医院外围绕圈没找到停车位。高峰期时,我们要安排20名保安人员进行交通疏导。如今,入院通道硬隔离拆除,浣纱路车辆有序通过,医院门口再也不挤成一锅粥,胡炜说,这得益于杭州城市大脑的数字赋能。“我们医院只有120多个停车位,打破信息孤岛后,城市大脑把方圆两公里商场内的1000多个停车资源都整合了起来,有序引导车辆实现就近泊车,解决交通堵点,也解决了我们的痛点。

  医院保安沈师傅说,现在不仅找车位快,看病结束车辆离场也更快了。“现在都实行‘先离场后付费’,不需要掏手机扫二维码,也不用排队付钱,车开到出口,杆子会自动抬起,过一会儿,自动扣款信息会发到手机上,等方便时再手机付费就可以了,基本上做到秒进秒离。

  近年来,上城区从“市一医院”起步,率先推动城市大脑向基层赋能,开展“城市大脑·街区治理”实践,并逐步拓展到湖滨商圈以及浙一、浙二、市三等医院周边。城市大脑从交警、卫健、城管等部门的数据库中甄别出不涉及个人隐私的有效数据字段,直接赋能给街区平台,街区开始“思考规划”,在群众提出就诊需求的那一刻起,为其提供精准方便的出行服务。交通有序了,排队车辆消失了,泊位效率提高了。浙一、浙二医院开展智慧泊车以来,三个月导流成功车辆累计78815辆,即上即下车辆日均从3.5万辆提升至5万辆,实现初步治理成效。

  如说是上城区的城市堵点是因为医院扎堆,那么下城区的道路堵点就是商圈密集。武林商圈停车难这是大家固有的印象,要在武林商圈附近停个车,半个小时内找到车位停好车,这已经是很迅速了。而现在,平均只要8分钟。

  天水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杜磊回忆称:“原先我们通过分析数据经常会发现,某一个路口车辆掉头率非常高,且有很多车是重复掉头,这就说明这些车主很可能是在这里找不到车位,只能来回徘徊。”

  为了解决这一情况,今年6月以来,天水街道在武林商圈依托城市大脑平台,整合杭州大厦等8个公共停车场库2685个停车位信息,并在延安路等主干道搭建17块电子引导大屏。通过数字驾驶舱与场库系统的并联,显示各场库车位情况。数字驾驶舱“停车引导、先离后付、通停通付”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改变了消费者对商圈停车难的刻板印象。现在,武林商圈9大场库平均泊位利用率提升45%,消费者找车位时间从平均25分钟压缩至8分钟;平均停车离场时间从45秒压缩至3秒。

  在下城区,通过“两圈三区五街道”协同治理,实现延安路“一路见泊位”。下城区牵头数清23个场库8067个泊位,全部数据实时在线。加装46块停车引导牌,司机抬头即可找到最近泊位。培育出区域化交通治理跨5个街道(北山、湖滨、武林、天水、长庆)、跨2大商圈(武林商圈、湖滨商圈)、跨大城区(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大协同的交通停车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