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克苏,遇见一个以“浙江元素”命名的村庄,千万别惊讶。

  2010年,随着中央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开展,浙江与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结缘”。10年来,一批批干部人才扎根天山南麓,也将浙江开展“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的智慧带到西北边陲,助力一个个村庄蜕变。

  为感谢浙江倾情援助,库如力村、莫玛铁热克村等阿克苏村庄,有了全新名字——温宿·金华新村、甬库团结村等。村庄的变迁,映照的是多年对口支援下农村环境整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进程。当地村民说,现在,没人比他们更清楚那种滋味——那是小康梦想即将实现、美好未来近在咫尺的幸福滋味。

  浙江援阿10周年之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盛夏时节,我们从东海之滨出发,跨越雪山、戈壁,寻访阿克苏乡村的今昔。

  诗意栖居的梦想

  已经触手可及

  阿克苏的夜,来得比浙江迟一些。

  晚上8时多,新和县塔木托拉克村村民买买提·阿乌里,忙完一天工作回到家时,天空依然澄澈明亮。妻子尼亚散木·托合提早已在院子里支起桌子、摆上晚餐。一家六口围坐,葡萄架下不时传来笑声。

  简简单单一个“家”字,上有遮风避雨的屋檐,下有安身立命的财富,寄托千百年来无数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0多年前,买买提觉得,自己的生活距离这个字的内涵遥不可及,“一家人挤一个房间睡觉,厨房旁边就是牛栏,吃饭都能闻到臭味。”随着儿女渐渐长大,夫妻俩改善居住环境的心情越发迫切。

  “农房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不仅是村民的大事,也是农村的大事,是关系乡村风貌与发展的大事。”丽水援疆指挥部规划项目组组长楼洪说,2010年丽水对口支援新和县以来,如何让村民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是他们思考最多、投工最多的事。

  改变买买提生活的契机很快到来。2011年,在中央、地方和浙江援疆力量推动下,阿克苏地区农村富民安居工程全面启动。

  “一套安居房,自费两万元,补贴两万九,天底下竟有这样的好事!”至今,回想村委会召集他们、告知政府补助标准时的情景,买买提仍难掩激动。当时,他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第二年初,村里首批安居房建成,家家户户备好抓饭、烤肉和水果,人们相互串门、唱歌跳舞庆贺。

  我们走进买买提家,庭院左侧是占地近80平方米的居住区,客厅、厨房、卧室和卫生间宽敞明亮,右侧是绿意盎然的种植区,番茄、黄瓜、小白杏等果蔬长得正盛,前方是干净整洁的养殖区,牛、羊、鸡等畜禽在栏。

  这一足有1000平方米、融合维吾尔族传统与现代生活特征的房屋,让所有人直呼“羡慕”。买买提脸上的笑容,带着自得与满足。

  楼洪告诉我们,就在上个月,新和县1833套安居房全部建成,率先完成了全年建设任务。而10年来,在整个阿克苏地区和兵团一师,浙江累计投入40余亿元,助力近38万户农牧民改善居住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进一步从农房向全域拓展,向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楼洪说,这也正是浙江干部的“拿手好戏”,2003年以来,浙江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开展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大花园建设等行动,让2万多个村庄变为天蓝、地净、水清的美丽家园,“援疆工作,除了资金、技术帮扶,更重要的是把好的经验带到这里。”

  在新和县依其艾日镇加依村,我们看到了先行先试的样本。

  这个距离县城仅6公里的村庄,1092名村民大半从事民族乐器制作,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因此,在富民安居工程推进过程中,新和与丽水十分注重融入民俗文化,助力乡村风貌美学升级。

  宽敞的道路沿着黄褐色外墙的民居,通向村庄深处。家家户户鲜花绿树掩映,麦草与黄土混合涂抹而成的墙壁,展现古老建筑风格。村庄中心的龟兹文化乐器展示中心,陈列着唐朝以来各式乐器、雕塑、壁画,充满独特文化魅力。10多年前的脏乱差村,如今成了“人在房中、房在画中”的花园。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每天的心情都是舒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艾依提·依明的家,正是其中一栋两层小楼。说话间,他从悬挂着都塔尔、弹拨儿、热瓦甫等乐器的墙上取下一个,弹拨起来。他的身边,16岁的女儿翩翩起舞。

  悠扬的音乐中,每个人都感受到:“诗意栖居”的梦想,已经触手可及。

  稻米之乡的沃土

  “长”出生态景区

  还未到温宿县,“塞外江南、稻米之乡”的美名已经如雷贯耳。

  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驿站,维吾尔语里意为“十股水”。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耸立县城南麓,冰川伸入峡谷,冰雪融汇成河,滋养着土地,也孕育出粒长色白、味甘而糯的温宿大米,成为联合国认定的“绿色食品”优质大米生产基地。

  距离县城10多公里的托乎拉乡库如力村,便因处于传统温宿大米产区而名声在外。2013年开始,随着新村改造、农房集聚工程逐步推进,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子却也变得“无田无地无果园”,1200多名村民增收遇到“瓶颈”。

  “入疆工作以来,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于产业,必须把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经济发展统一起来。”来自金华的援疆干部吴其伟告诉我们,这些年,他们立足当地优势,培育新型业态,为全面小康增添成色。

  库如力村的土地上,“生长”出了温宿首个生态景区。

  2018年8月,在援疆干部牵线搭桥下,四川人何岱峰来到村里,投资1亿元,打造水乡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园。短短一年多,30多个现代化农业大棚、童梦科普教育乐园、果蔬观光采摘园、垂钓乐园等纷纷落成,一个占地400亩的农旅融合园区,雏形初现。

  我们走入大棚和园区,亲眼见证从浙江引进的6万株种苗落地生根,杨梅、白桃、柑橘等树木茁壮生长,城里游客到这里体验、玩乐。我们感觉到自豪和震撼:浙江美丽经济发展的经验,如同一股活水,注入沙漠绿洲,带来无限能量。

  “去年底建成运营,人气十分火爆,每周都有七八百名游客。”何岱峰告诉我们,目前,他的基地除了能为50多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外,还与金华市农科院专家合作,打造了菌种实验室,试验巴楚菇、灵芝等高附加值品种的人工培育,还带动周边合作社种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新奇的基地,不止这一个。穿过何岱峰的水乡观光休闲农业产业园,一路之隔,便是占地60余亩的水生蔬菜种植园区。

  阳光映照盛放的武义宣莲,显现生机勃勃的气象;清风拂过纤长的茭白叶片,满眼葱绿尽收眼底。长长的田埂上,种植户王孔广正来回查看小龙虾的养殖情况。“茭白、莲藕不使用农药化肥,味道清甜、脆嫩。我们下午采摘,晚上运到乌鲁木齐,马上就一抢而空。”王孔广说,得益于这些来自东海之滨的新品种,基地实现了差异化发展,去年收入近200万元,“今年,我们引入‘茭虾共生’‘茭鱼共生’模式,进一步提高亩产。”

  园区以外,针对温宿大米质优价不高等问题,浙江援疆干部与当地干部联合,自2015年起每年举办“稻香节”,做足农旅融合文章;针对村里就业渠道不多等问题,近年来依托援疆资金,库如力村陆续建起食用菌生产基地、核桃深加工厂等,带动了200余名村民增收。

  “浙江的帮扶,让我们不仅脱贫,还致富了。”村干部马世青介绍,去年,库如力村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大家都一致同意将村名改为‘温宿·金华新村’。”

  前不久,托乎拉乡发布全新规划,准备以温宿·金华新村为核心,联合周边村庄,打造有机农业、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三大片区,创建3A级生态景区。消息一出,已吸引10余家企业达成投资意向。

  小小村庄,已然未来可期。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建美好家园

  库车市齐满镇莫玛铁热克村的村史馆里,除了展板,是没有其余实物的。

  “很多游客很奇怪,难道你们一点东西都没保留?”村党支部书记孙志宝得意一笑,“秘密就在村史馆后面。”

  走出村委会大楼,两栋破旧的房屋映入眼帘,与不远处红墙白瓦、木质栏杆雕饰的新居格格不入。孙志宝说,这是他们改造提升村容村貌时特地保留的,一栋维吾尔族旧居,一栋汉族旧居,在柏油马路两侧相对而立,就是为了纪念村庄的过去。

  村庄的一切,要从70年前说起。上世纪50年代,几家农户搬迁到这里时,四周高低起伏的戈壁沙包间,只有孤零零的几棵白杨树。1961年,一批兰新铁路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携家带口来到了库车,和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开荒修渠种地,并留下定居,小村日渐有了人气与活力。

  直到今天,全村已有450户、1852名村民,包含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壮族等5个民族。“几十年来,我们莫玛铁热克村就像它的维吾尔语含义‘一棵树’一样,坚守传统、向阳而生。”孙志宝的记忆里,“尼亚孜·奥兰木夫妇帮忙抚养母亲去世的孙成忠兄妹长大”“王明银与买买提·阿皮孜一起做棉花生意”等相互守望、共同奋斗的故事,如繁星闪耀。

  “什么才能真正引领乡村未来?文化造血。让传统文化、特色文化扎根生产生活之中,变为老百姓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活动,既能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也能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来自宁波的援疆干部介绍说,2017年,他们对库车全市乡村进行调研,发现莫玛铁热克村不仅有十二木卡姆民俗文化和齐满三宝美食文化,邻里之间还保持着“共耕一块地、同吃一锅饭、共跳一支舞、同葬一处地”的传统,因此确定了以这里为重点,围绕“民族团结”主题,推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

  一个文化礼堂,让我们感到亲切和熟悉。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建筑,除了文化长廊、绿色网吧、农家书屋等功能外,还有可容纳300人的多功能厅,音响、舞台、投影等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年轻人看书、上网,老年人看电影、聊天,显得其乐融融。孙志宝告诉我们,除了这些场所和设施,村里还定期提供就业培训,重要会议和党员活动也都放在礼堂举办。

  据了解,10年来,浙江援疆指挥部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累计安排资金1.3亿元建成2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实现“一乡一示范村”全覆盖。

  “走,带你们看看石榴籽团结广场。”孙志宝热情地引着我们一路到达村庄中心。

  这一同样依托援疆资金建设的广场,可谓全村的“网红地”。村民买尔哈巴告诉我们,少数民族爱唱爱跳、能歌善舞,但以往缺少宽敞的场所,大家只能挤在庭院,或聚在村口。援疆资金援建的广场投入使用后,大家有了好去处,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也绰绰有余。

  翩翩起舞、沟通交流间,传统的家庭、邻里、乡土关系得以巩固,并且更加和谐。“石榴籽,就是告诉我们要紧紧抱在一起,像老一辈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让乡村成为幸福美好家园。”买尔哈巴说。

  为进一步满足村民需求,3年来,宁波援疆指挥部还投资3700余万元,与有关部门驻村工作队、齐满镇党委一同建成巴扎市场、农业生态观光园等,让莫玛铁热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景区。

  原先在镇上开饭店的贺力干姆,看到家乡巨变,回村开起了“团结一家人”农家乐。哈萨克族特色的毡房、宽敞明亮的庭院、精致的装饰、可口的食物,让他的农家乐今年5月1日一开业,便人气爆棚,每月利润超过两万元。

  “这里是幸福美好的甬库团结村,也是脱贫攻坚的样板村。”孙志宝说,眼下,他们还与库玛旅游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联合周边胡杨林等景区,开发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带动村民更好致富增收。

  夜色渐浓,我们坐车离开,一排排白杨、杏树、香梨树在视野中出现,又远去。在来自东海之滨的活水滋养下,阿克苏的一个个村庄,正在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记者 沈晶晶 陈佳莹 张安阳 通讯员 叶锡挺)